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甘肃公考申论经典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甘肃公考申论经典范文(一)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但长期以来,传统的以地理区域为扶贫目标的扶贫方法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导致“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白宫”“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部分贫困地区把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视作予取予夺的“唐僧肉”,扶贫资金被层层克扣挪用、扶贫对象弄虚造假等问题,不仅脱贫难上加难,而且颠覆了扶贫的本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才能找到避免“水土不服”、适应当地实际的扶贫“土方子”“金点子”。

  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贫到“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转变,避免以往扶贫活动中出现的“投入偏离”现象,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以“精准识别”为基础,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要以“精准施策”为前提,科学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要以“精准输血”为核心,确保贫困地区均衡协调发展;要以“精准管理”为关键,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精准考核”为保障,确保扶贫开发高效务实推进。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百姓,时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是同步小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齐心协力打好攻坚战,众志成城啃下“硬骨头”,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把扶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共同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让贫困户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

  甘肃公考申论经典范文(二)

  补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建文化强国

  人类的发展,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中包括着文化需求。曾经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当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谈不上文化惠民,更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

  但多年来,我国经济勃兴,文化衰微。显见的现实是,农村一些乡土文化沦为“非遗”古董,逢年过节,传统的扭秧歌等乡村演出已非常罕见;企事业单位原先办得红红火火的各种文艺队、体育队也早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加班、再加班;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电影院,不是被拆迁,就是改为他用,偶尔能有几次文化演出,但“天价门票”只能使其变为权贵者的“盛宴”。一些地方动辄提出“文化搭台”,而“唱戏”的却是经济;文化只是媒介和装扮,而非涵养公众的思想文化的有益养分。而这种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成为影响我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对滞后。在这种形势下,补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势在必行。

  政府部门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要适应形势变化和顺应群众期盼,增强文化惠民的渗透力,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不断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新途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激发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一个社会群体健康成长,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对提高,与此相应的,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此,我们要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落到实处,在丰富他们文化娱乐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向文化强国继续迈进。

  甘肃公考申论经典范文(三)

  生态文明需警惕跑偏的“绿色化”

  出厂价几千元,落地价却高达5万元的“超级银杏”悄然滋生着一条“绿色腐败”的经济链;而“全面绿化”的出现,也进一步敲响了“绿色化”跑偏的警钟。“绿色化”本应是造福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简单绿化、全面绿化就是绿色化”的错误观念正在不断拉低生态文明的水平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亟需闯出一条理念新路。

  谈到绿色化,许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绿化。作为基础性的生态建设工程,绿化的确在改善环境卫生并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了多种作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成都市推行城市立体绿化,丰富空间的色彩与层次,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广东新一轮绿化使得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夯实了绿色发展、生态立省的康庄大道。各地绿化告捷,环境得以改善,且自党的以来,习连续三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都在深刻阐明绿化工作的战略地位:我国总体上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增强绿色意识,着力推进绿化,关乎生态安全。但相对于绿化,绿色化的内涵更为深厚,其代表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双重变革。绿色化包括绿化,但绝不等同于绿化。

  从严格意义讲,表面上的绿化,在许多情况下不仅不是绿色化,而且有悖绿色化。例如在华北地区种植高耗水的草坪,在只能种草的半干旱地区种树,违背了生态规律,是一种“伪绿色化”。还有类似用仿真布遮掩枯萎的城市绿化带,以形似“油麦菜”的绿色塑料假花充当绿化,确实可能起到装点和扮靓城市的作用,但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却是在做无用功,也违背了绿色化的初衷。“伪绿色化”的出现,看上去做的是“表面文章”,其实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的真实缩影。这些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长久之策。相反,还会人为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铺张浪费,助长劳民伤财的腐败之风。既辜负了中央对百姓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政治承诺”,也切断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经脉”。

  纠正跑偏的绿色化,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瑞典着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最老牌的工业城市谢菲尔德加快城市产业转型,成功摆脱了“最肮脏丑陋”的钢铁城市称号;丹麦从最初对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深化为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关注,将绿色发展战略贯穿到国民教育中,强化全民环保意识。从这些意义上讲,绿色化就是要有一种大生态系统的意识,必须统筹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建设。

  我国自古就有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发端。生态文明要得以延续,就必须扭转绿色化的错误倾向,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干在实处,才能保持经济系统的“绿色增长”,提高社会系统的“绿色福利”,增加生态系统的“绿色财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看过“甘肃公考申论经典范文”

9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