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一)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到如今的机械化生产,从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羡慕到如今“互联网+”智能生活的普及。人类的发展从来都与“创新”紧密相连。如今我国虽将“创新”奉为国家发展战略,但仍存在诸多阻碍,实现创新梦想任重道远。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囿于创新人才缺乏,我国制造领业依然徘徊在产业链条末端,这与制造强国的梦想大相径庭。解除人才坚冰,首在内部培养。由肩负“治学修身、兼济天下”使命的高等院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学生兴趣,开发创新潜能。通过校企联合,注重高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带动学生投身高精尖领域研究。同时,人才引进是满足人力需求的辅助力量。政府要提高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充分考虑人才需求特点,在引进中给予人文关怀与物质奖励,留住、用好人才。

创新的事业呼唤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对研发人员利益的保护,关系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专利审批程序繁琐、过程漫长,侵权成本过低,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对此,首先要完善和改进专利审批的流程和制度。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降低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对于侵权者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侵权成本。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推动各地知识产权法院的成立,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创新的事业呼唤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流程刻板、效率不高是当下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通病,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的是更直接的交流、更有效的沟通。政府部门要创新工作方式,打破各种机制的限制,采用科技人才挂职基层干部等形式,加强科技在政府工作中的渗透力,充分发挥科技对地方发展的推动力。要创新形式,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各类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事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制度、政策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相信有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项举措的有力实施,创新必将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17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二)

用法治的力量守护水生态文明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建筑用砂需求激增,砂石价格持续走高,普通的砂石资源变成了让人眼热的“软黄金”。大量非法采砂船涌入长江干支流,一时间,过度开采、乱挖滥采江砂盛行。铁铲过处,留给河道的是千疮百孔的伤痕。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保护河道安全,必须重视法治,要善于运用法治的力量守护水生态文明。

科学立法,加强制度保护,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在暴利的驱动下,河道非法采砂活动屡禁不止,不仅给河道及防洪安全造成威胁,也给水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实现最严格的制度,用制度保护环境。亚里士多德曾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以长江非法采砂为例,行政处罚产生的震慑力远远不够,违法成本过低,是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为了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保证河道防洪等方面的安全,必须严格科学立法,通过追究河道非法采砂者刑事责任,加强制度保护,守护水生态安全。

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筑牢水生态文明建设防线。目前长江河道管理管理上尚缺乏衔接,在执法过程中,支流、湖泊往往成为违法采砂船躲避干流上高压严打的避风港,一些河流滥采乱挖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要达到依法、科学、有序的采砂管理目标,需要加强部门管理合作,加强日常巡查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有效维护河道安全。我们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执法方式,加大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秩序,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文明是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如何用法治的刚性力量守护好水生态文明,是一个亟待解除的问题。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标本兼治,以法治守护水生态文明,确保人们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2017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三)

逼捐,逼不出慈善未来

最近,网曝“兰坪县政府发文给各单位人员下捐款指标,仅临时工可自愿”,尽管该县作出解释,然而利用政府发文敦促职工捐款,未免有变相摊派之嫌。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慈善的法治浇灌还任重道远。 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规定:“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这意味着,行政索捐、文件派捐等各种“逼捐”行为被法律划出了红线。

法律禁止募捐摊派,实质也是对自愿慈善的倡导。就捐款行善而言,是内心的道德选择,不应迫于权力,不该碍于压力,不需看谁的面子,而应植根于自愿自觉的土壤。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地铁上遇到乞讨者,本不想捐钱,害怕听到“这人怎么一点爱心也没有”的议论,就乖乖掏了钱。虽然终是行善,但总有“强扭的瓜不甜”的感觉。

不过,当这种“强扭”的善行放在富人身上,不少人的角色便发生转换。比如,马云曾被“逼捐”,有的人声称“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汶川地震之后,主张“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的王石,因捐得少被斥为“有理性、无人性”。前一段时间,扎克伯格“裸捐”引发国内一些人的“逼捐”心理,数落中国企业家、富人们缺乏慈善精神云云。“逼捐”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慈善又岂是“逼”出来的?

一些人的“逼捐”,比较流行的逻辑有二:一是社会责任逻辑,“达则兼济天下,你那么有钱就该捐”;二是比较责任逻辑,“没多少钱的人都捐得爽快,你更应该捐”。应当说,这种逻辑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甚至能形成相当的舆论压力。比如,当年“王石风波”之后,万科承诺捐出1亿元参与灾后重建。这貌似是公众施压的“胜利”,但也使富人陷入被索捐的纠缠,以致有企业家说,“捐几回就再不敢出头了。”可以说,“逼捐”的胜利不等于慈善的胜利。

其实,对于企业家来说,履行社会责任不止慈善一个途径。慈善固然很重要,却不是全部。企业家更基本的责任,是把企业经营好,让员工活得更好,对产业上下游负责,在此基础上才能让更广大的社会获得回馈。即便是企业家个人的财富,首先也应尊重其处置权。一方面企业家需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懂得如何让自己的财富更好地造福社会、回馈社会;另一方面企业家在慈善的方式、途径、时间上,都有个人的旨趣与考量,比如有的企业家关注特殊人群的病痛,有的关注教育、环境等等,不能要求企业家必须捐款或每次必捐。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有慈善抱负的富人,不要因机制不顺而善行止步,用自己的努力去破局就好;更不要埋怨公众的挑刺,用行动与沟通去消除误解、赢得支持就好。真正富豪慈善的境界,会将自己的财富视为社会财富“神圣的信托”,把自己当成社会的经纪人,用自己卓越的头脑、精明的管理让每一笔钱都能最大限度、最持久地服务社会。

强迫玫瑰栽种在沙漠中,芬芳必不会持久;逼迫富豪捐赠,也逼不出慈善的未来。慈善的土壤是大爱生发的自觉,自觉的培养基来自感化后的自愿。“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曾经一位乞讨老人在捐款时说的话,久久在人们心中激荡,超越了捐赠数字的多少,召唤着人们尽己所能去奉献。慈善的明天,必是将阳光打在他人的脸上,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

看过“2017年云南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8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