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一

  好政策需解民之忧,满足公民生活需求/利益诉求。强调:“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项政策能否满足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和需求是衡量一个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准。回顾历史,无论是“耕者有其田”政策所满足的拥有基本生产资料的愿望,抑或是“恢复高考”政策所满足的追求知识的愿景,这些广受肯定的政策,都是以民生福祉为出发点,以群众诉求为指挥棒。因此政策制定者应有“以人为本”意识,让政策能解民忧、遂民愿。

  好政策需开化民智,培养公民理性思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非理性行为随处可见,从网络世界里的“人肉”搜索和“键盘侠”群体的恶意抨击带来的心悸,到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打砸行为及“路怒”现象留下的警示,处处都充斥着转型期的浮躁。而好的政策会促进公民养成理性精神、规范其行事方式,如“酒驾入刑”及一系列交通规章制度的出台,促使公民在驾驶过程中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培育其养成不妨碍和危害他人的理性观念。

  好政策需滋养德性,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策作为党国执政的直接意志体现,关乎民风、社风,好的政策能激发人性中至美至善的部分,推动社风向上、向善。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以崇德向善理念为指引,鼓励社会善念、善行,惩治社会恶念、恶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广泛弘扬,让“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理念真正融入公民精神血脉。

  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政策的好坏不仅关系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政策制定既要有公共利益立场,也要有文明素养理想,如此定能让“好政策”福照公民的同时涵养出中华民族的正气精魂。

  2017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二

  敬畏传统 弘扬家风

  都某个家庭而言,家风往往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规定和行为,而作为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社会,家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其实是一种文化基因和民族魂魄,需要每个国人深深敬畏。在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坚守传统,传承家风,尤其意义深远。

  敬畏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弘扬家风的基础。这是一个过分娱乐化的时代,很多青年不能理解在奏国歌时每个人都要庄重起立,不理解敬畏和庄严是一个民族传统和文明的基础。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是我们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正是这种来源于传统的文化态度,将友善、忠诚、坚毅等优秀的文化基因注入我们的家风,我们的内心。敬畏是一种忠诚,正是这份忠诚,无论是异族侵略,还是敌国入侵,中华文明总能以自己的方式延续、流传。同样,也只有坚守这份敬畏,也才能将纯正优秀的文化传统注入我们的家风,传承到每个人的心中。

  弘扬是对家风的实践,是敬畏传统的善果。这也是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在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呼唤的,是个性和底蕴,而传统文化、家风是独特的东方文化的渊源。敬畏是为文化保真,是在坚守文化的本色,而弘扬则是让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有力保证。当年徐悲鸿大师经常在内心呼唤中国也要有一场类似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大师呼唤的,正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由此对社会的伟大变革。而这个伟大变革必将在我们青年一代成为现实。

  坚持敬畏和弘扬,才能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敬畏是一种文化态度,弘扬是一种文化方向,高速变化的社会需要的,更是由此推动的真正的进步。敬畏传统,为传统文化守住本色,才能让传统的优秀文化在家风中得以传扬。同样是农家子弟,心中有了敬畏,就会坚守底线,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心怀善良;而如果心中对了敬畏,即便再飞黄腾达,最终都会走到自己事业的尽头。心中有了敬畏,整个社会才会规范有序,文化中有了敬畏,企业才会坚守自己的原则,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对于家庭、企业和社会,有了敬畏的规范,才能弘扬科技和文化,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推进社会的进步。

  家风,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的现状,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活力,它看似古老甚至陈旧,但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以敬畏呵护传统,才能让文化渗透进家风,在文化创新的时代,以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

  2017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三

  大学退学应是一种双向选择

  2014年下半学年18名,2015年上半学年13名,2015年下半学年18名——这是南京林业大学最近三次公布的“退学处理”人数。该校自2014年秋季学期出台《本科学生学业警示及帮扶办法(试行)》以来,已陆续对49名学生作出“退学处理”。

  高校对学业达不到要求、“挂科”太多的学生进行退学处理,谈不上是什么“新闻”。之所以被作为“新闻”对待,是因为在公众的认识中,退学并不多见,以为考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可顺利拿到文凭毕业。同时,与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生淘汰机制对应,我国还缺乏保障被退学学生权利的制度安排,如此一来,退学在家长看来就成了“天大”的事。这反过来也影响了大学淘汰机制的建立,并使得退学事件屡屡引发舆论关切。我国大学要实行“宽进严出”或“严进严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建立淘汰机制,而要建立淘汰机制,必须进一步改革招生与学籍管理制度,把退学变为一种双向选择机制。

  在美国,退学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基本制度。学生如果达不到学校的培养要求,会被学校淘汰;与之对应,如果学生对大学、专业不满,也可以自主选择退学。退学在学校和学生眼里都是一件正常的事,而且大学毕业率(有多少学生顺利毕业)、新生留校率(有多少学生学习一年后继续选择在本校求学)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大学有自主招生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一名学生被一所大学淘汰,或主动退学,可申请去另一所大学读书,这就使得学校和学生可以持续双向选择,学校选择适合本校的学生,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与专业,通过双向选择,提高双方的满意度,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则不然。我国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培养制度,学校就是想实行“严出”培养模式,也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因为,一名学生如果被学校退学,他要继续在国内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就必须重新参加高考,即使是从北大、清华三年级退学也是如此。正因为考虑到退学后的出路问题,除非申请出国留学,国内大学很少有主动退学者。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从港大休学,选择复读一年再考北大,引起舆论关注,根源也在于我国没有自由转学制度。

  高校只有实行“严出”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大学、专业不满,有机会再选大学、专业,才能激发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国高校要认真对待退学这件事,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大学淘汰机制;围绕扩大学生选择权,来设计大学招生制度与学籍管理制度。良好的制度构建,会释放高校和学生双方的活力。
看过“2017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

87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