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如此看来,股市需要险资,险资需要股市,本该是“双赢”局面。现实情况却是,这一两年,部分机构风格激进、动作猛烈,不断挑动市场神经,客观上已引起监管层、相关上市公司、部分投资者的不满和排斥。

  从一个受欢迎的角色,变得饱受质疑、引发争议,这与部分机构的所作所为大有关系。此类行为是否“擦枪走火”、监管上如何更好规制,还有待明确。退一步说,即使这些行为合法合规,但既然成为市场的一分子,而且是备受关注的大机构,就不能忽视在市场中与别人的相处之道。如果被贴上姿态凶猛、我行我素、兴风作浪的标签,不会得到认同。顾及各方诉求,为市场贡献正能量,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真正被股市接纳的投资人。

  要做稳健投资者,而不是短线投机客。保险资金来到股市,就是为了投资回报,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作为体量庞大的机构,应坚持稳健审慎原则,其收益主要应来自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成长价值,而不是短期暴利。反观近期一些机构,打起市场存量资金的主意,频繁短炒、快进快出,在零和博弈中从别人口袋里快速“掏钱”。普通小投资者这么做还情有可原,大机构也采取如此散户化的操作模式,既非长久之计,也不会受其他投资者“待见”。

  要做价值发现者,而不是题材制造者。机构是专业化投资者,无论是投资理念还是专业水平,相比而言都更有优势。市场整体能否形成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大风气,机构的导向作用更大。应当说,近些年来,大部分保险资金都投向了经营基本面稳定、分红派息率高的优质股票。然而,最近也有一些机构采取了“买而不举”策略,买入比例达到近5%的举牌线位置,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放出风声,制造“举牌”概念,吸引投资者跟风。这种做法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不免令人生疑。

  可以做举牌者,但不能做搅局者。恶意收购、门口的野蛮人……这些词汇听起来都有些贬义。事实上,“野蛮人”的存在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其高超资本运作技巧和强大资本整合能力,会让上市公司现有管理层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想到被并购的风险。这种“威胁”的存在,能够促进市场效率提升,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驱动力。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收购,都要以资源的更高效配置为前提。在并购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自的专业优势,考虑公司经营的延续性稳定性。如果一味“霸王硬上弓”,最终毁掉了一家好企业,那就成了搅局者。至于为了一己私利,把上市公司当作工具,想通过各种资本游戏“坑”其他股东,就更不能让人容忍。

  2017年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应试教育的幽灵得不到遏制,民校掐尖的小动作不止,严禁升学看证的落实需要考验。显然,倘若“禁赛令”得不到有效规范,校外竞赛依然火爆场面必然年复一年地存在。

  “二、四、六年级8:00-11:40;一、三、五年级13:00-16:40……”3个多小时里连考数学、阅读和英语,这是12月10 日沪上“春蕾杯”学科竞赛的安排。信息杯、3E杯、春蕾杯、小机灵杯、走美杯、沪港杯……最近几个周末堪称申城中小学生的“疯狂竞赛日”。就在半个多月前,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紧接着,各民办学校发联合声明,表示招生时“不看竞赛证书”。(12月11日澎湃新闻)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督促竞赛与升学脱钩,上海最近也出台了“禁赛令”,严禁各个义务教育范畴内的公立学校把竞赛证书作为招录依据。不但公立学校如此,民办学校也联合发声,表示招生时“不看竞赛证书”。然而,家长们依然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其心态耐人寻味。

  疯狂考证带给孩子的却是严重的课外负担,也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利益诱惑下,甚至会滋生用钱买证的“不公平”交易。再者,学生竞赛不可能仅仅是考证,还必然有为考证做准备的各种考前辅导,考证的灰色链条为组织机构输送源源不断的财富。管得了三尺门里,管不了三尺门外,没有官方背景的考证成为教育部门“禁赛令”的真空地带,恐怕也是家长们对考证乐此不疲的诱因。教育部门能不能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民间的学生竞赛?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点。

  有家长袒露心迹称,上海中小学实行的等第制,考试成绩不让排名,评价学生是ABCD,家长摸不清孩子在班级和学校排名中的确切位置,更不知道在辖区所有学校的实际排名,无法选报学校。事实上,这仅是极少一部分家长的想法,大多数迫使孩子参加竞赛的家长还是对“禁赛令”心存疑虑——万一到了升学时学校“明”不看“暗”看呢?

  事实上,面对“禁赛令”,不光家长有这样的忧虑,恐怕就连个别学校也举棋不定。应试教育的幽灵得不到遏制,民校掐尖的小动作不止,严禁升学看证的落实需要考验。显然,倘若“禁赛令”得不到有效规范,校外竞赛依然火爆场面必然年复一年地存在。

  2017年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不少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摔打成了世界品牌,市场已经给了他们应得的地位,再想把市场贴上的标签撕去,不仅违背世贸组织的规定和精神,也违背市场规律本身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天的许多报纸,除了表达激动与兴奋,还有担忧与忐忑之情。加入世贸组织,把中国带入庞大的全球经济体系,也开启了中国全面开放之路。15年倏忽而过,“与狼共舞”的中国,今天不仅成长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并且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捍卫者、改革者、领导者。

  15年间,“入世”的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对市场的拥抱,以及市场对中国的认可。据中国复关及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首席代表龙永图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相关谈判时,从美国到欧洲的每一个代表都逼着中国人“承认”自己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在对计划和市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上不断深化,正是中国践行市场经济道路的最好例证。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守条约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本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接轨的阵痛可想而知,但中国在履行承诺方面堪称表率。2002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全面下调关税,到2010年1月1日,关税总体水平由此前的15.8%降到9.6%,所有产品的降税承诺履行完毕,甚至还逐步取消了400多项非关税措施;贸易投资方面,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外国律师事务所可以在华设立代表处,外资银行可以向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人民币业务……如果说中国企业15年来经受住了“与狼共舞”的冲击,中国市场和政府也经受住了“引狼入室”的考验。可以说,在接受国际规则、融入国际秩序方面,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典范。

  随着市场准入与开放程度显著提高,机遇与发展也因此不期而至。“入世”15年,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约7.6倍,进口额增长了近6倍,从世界第六大贸易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需求”愈发显得耀眼。党的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已经连续3年高于GDP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逐渐提高。2015年中国出境人数为1.2亿人次,境外消费高达1.5万亿元人民币。而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超过13%,堪称世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

  客观全面地观察,就能看清楚中国对全球贸易的贡献。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第六次贸易政策审议刚刚结束,增速有所放缓的前提下,中国改革步伐依然蹄疾步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新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区探索等,都得到了成员的高度肯定。特别是2016年,在担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期间,无论是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还是推动《贸易便利化协定》早日实施,中国为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提供的领导力有目共睹。

  不久前,中国企业家郭台铭以“为您生产iPhone的那个人”为名,给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写了一封信,详细分析了在全球市场的配置下,实干的企业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的秘密。走过15年,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世贸组织规则里并没有关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和判定标准。这个概念肇始于冷战时期,起源和存在于个别成员的国内法中。从海尔到海信、从联想到TCL,从华为到大疆,15年间,不少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摔打成了世界品牌,市场已经给了他们应得的地位,再想把市场贴上的标签撕去,不仅违背世贸组织的规定和精神,也违背市场规律本身。正如中国企业家所说,您打算建造的那堵墙,总要有人为此买单——“这个人一定不是我”。
看过“2017年西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8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