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一

精准扶贫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助于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其前提是精准识别。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应该不复杂,其实在不少地方这还是件新鲜事。笔者日前在西部某省调研时就了解到,一些地方的精准识别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消耗了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的精力。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存在“等靠要”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效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勤劳致富成为共识。但在有些贫困地区,“要”的思想十分突出。以前,扶贫往往是发钱、发物,有些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此似乎习惯了。针对本轮脱贫攻坚,少数已经脱贫的人认为又要开始发钱了,便千方百计“装穷”,有的从城里的楼房搬回到乡下的土房子,有的把汽车等财产卖掉,有的甚至不惜上演苦肉计扮作残疾人,以便列入扶贫名单。

其二,宗族观念的干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有着较浓厚的宗族观念,偏远贫困地区尤甚。家族团结互相帮忙是好事,但也存在优亲厚友、不讲原则的情况。一些已经脱贫的人为了进入扶贫名单,族人互作伪证,为精准识别增添了障碍。在一些地方,一个村子成百上千人都是一个家族,调查识别相当困难。

其三,“村霸”兴风作浪。在一些贫困村,个别人一贯恃强凌弱,把持村务,成为事实上的“村霸”。这些人本已脱贫,有的甚至是有相当资产的老板,为了能使自己进入扶贫名单,极少数人设法干扰精准识别工作。

其四,有些村干部不给力。村干部对农村情况最了解,是精准识别需须依靠的力量。然而,由于待遇较低等原因,有些村干部工作不积极,个别人甚至徇私舞弊,影响了精准识别工作。

精准识别的复杂性,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抢着当穷人”,从表面看是利益驱使,实际折射出贫困地区道德观念与法制意识的淡漠,这无疑会降低脱贫攻坚效率,增加脱贫攻坚成本。存在此类现象的地方,应该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一方面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按照法律法规来规范扶贫工作,有序高效地加以推进。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二

城乡一体化是“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曾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幸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快乐,“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的农耕趣味,绘就了一幅幅优美的华夏农耕文明画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进步的一大难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须固本强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当前,资源环境制约愈发突出,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不转变方式就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关口。六盘水市钟山区围绕“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确保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可见,唯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方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大多行政村基本上都有了公共服务中心。东陈镇石池村从农民的现代生产生活需须方便、快捷、优质的需求出发,围绕“五个一”搞活了村公共服务中心,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然而,有些服务中心活动不够正常,甚至出现了设备闲置的现象。可见,把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好,增强其多重功能与价值,对于加强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既是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支持,需要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唯有此,才能真正把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务需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不仅影响了农业和农村问题,也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平衡,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切实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切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会早日实现。

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三

“惯例”当断不当“惯”

“惯例”是什么?它指的是惯有的做法、行为、态度。从词性上来说,这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甚至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衍生发展了不少的好惯例:艰苦朴素、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然而,近年来,惯例却被许多别有用心者所用,成为了奢靡享乐、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罔顾职责的“挡箭牌”。这股歪风邪气,如不及时根治,将会进一步腐蚀党员干部队伍,威胁政府执政能力建设,导致群众权益受损。因此,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严抓作风建设的号召,对不该有的“惯例”零容忍,及时为惯例正名,树立正面积极向上之“例”,破“惯例”、树“正例”,重扬清风正气。

“惯例”是迷药,它能扰乱人的心智,让部分领导干部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视而不见,揣着明白装糊涂;“惯例”是毒药,它能腐蚀人的本心,造成官德沦丧、底线全无。当“惯例”渐渐成为了诸多领导干部做事的“不二准则”,成为了许多人违法犯罪的“正当理由”,我们应当警醒:“惯例”已经严重触及到到党员干部的决不能触及的“高压线”,破除“惯例”,树立“正例”已经迫在眉睫。

“破例”关键在“破利”。所有不正当“惯例”的背后都是不正当利益在作怪。年底不立案、公款吃喝、甚至是一些不符合当前形势的旧有的工作方式都是所谓的“惯例”。因为一己私欲,损害公共利益,破坏法规秩序,妄图依靠手中权力,以权谋私,这是脱离人民群众,违背工作宗旨的表现,这样的行为需须革除。然而,有些人认为消极怠工、慵懒散漫、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就不算是“惯例”,其实这也是“惯例”,也是因为私欲,慵懒散漫就是私欲,得过且过也是私欲,这样的惯例更为可怕,常常被忽视,却往往是导致违法犯罪的导火索,这就是慢性毒药。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的守护者,需须破除私欲,加强作风建设,明确为官底线,执政为民。

“破例”还需“树例”。破除利益藩篱固然是破除“惯例”的关键,然而,更难的在于“树例”。当年毛泽东同志身体力行领导人“不做寿”的规矩,甚至把它写进党的文献,然而,近年来部分领导干部的做法却与之大相径庭,不仅大张旗鼓大肆操办各种筵席,甚至还借机敛财送礼,成为了新的不当“惯例”。在这样的歪风邪气面前,我们只有扬起一股清风正气,方能给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好的榜样。同志最近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胡耀邦同志心在人民利归天下的为民情怀。这就是典型的树立正面案例的做法,我们要多发现、多倡导,让清风正气常常萦绕干部头顶的那片天空之上。

曾经指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守底线,不循“惯例”,大胆“破例”,以百姓利益和社会法规为唯一坚守之“例”,重扬社会清风正气。

看过“2017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

86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