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自考 > 自考学习 >

自考汉语言文学外国文学史答题技巧

时间: 美琪 自考学习

一、选择题

一种相对比较容易的客观性试题,多项选择相对来讲比单项选择题难度大一些。

命题特点:

1.题量大,覆盖面广,考点较为细碎,考点多分布在每一章的第一节;

2.容易出题的知识点:作家作品的对应关系,作品和其中人物的对应关系;

3.得分率比较高,考生一般应该争取60%-80%的得分率。

二、名词解释题

常考的名词解释类型题答法:

1.流派类:要求解释某一个文学社团、思潮、流派(如:湖畔派),答题要点:(1)时间地点;(2)特征/创作观点;(3)代表人物及作品。

2.人物类:要求解释某一位作家(如:拜伦),答题要点:(1)所处时代和国籍;(2)地位及贡献;(3)代表作品。

3.著作类:要求解释某一部作品(如:《我是猫》),答题要点:(1)作品的作者;(2)所处的时代背景;(3)作品的内容主题。

三、简答题和论述题

命题特点:

1.容易出题的知识点:重要作家代表作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成就;

2.主观题常考知识点一般源于每一章的第二节到最后一节;

3.简答题答出要点即给分,考生一般应该争取60%左右的得分率。

注意一下几点:

1.要正确审题,答案要有针对性,观点鲜明,论点完整,条理清楚;

2.论点要准确、全面;

3.逻辑要清楚,一定要分层次,比如标序号。

4.简答和论述的区别,是简答题只需答出要点加以说明,而论述题则需要举例。

常考的简答、论述类型题答法

1.思想意义/思想内容类的题目:答题方法:(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概括主要人物的重要事件;(3)文章主题(反封建、反教会等)。

2.分析某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人物出自哪个作品;(2)作品故事概况;(3)人物概况(职业、身份等);(4)人物性格:一方面……(优点),另一方面……(缺点),如论述题,应举例说明。

3.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艺术成就:答题方法可分几方面,有则答,无则省略。(1)内容;(2)结构;(3)语言(华丽/直白,散文色彩/诗化语言……);(4)人物形象;(5)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6)地位(只有那么几部重要作品有历史地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符合新时代背景对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要求。教育工作者需结合社会发展态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等,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

(1)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教师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扩展,并逐渐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结构。即教师通过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知识层次,并提升他们的文学底蕴。

(2)巧妙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与丰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科学与适应程度,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影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对学生思想成长规律、信息获取渠道、认知世界的视角等,形成新的认识与不同程度的了解。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需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需求,构建更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两提升四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坚持师资队伍素质与学生专业素质技能的提升

第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是开展本科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

第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二)“四驱动”培养路径

第一,课程建设驱动。课程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渠道,在三平台一环节(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结构的指导思想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内实践环节。

第二,教学改革驱动。教学改革不仅是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体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改革。探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不仅能合理恰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提高培养的质量。

第三,实习见习研习驱动。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做好动员工作,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通力合作,让学生在说课、课件制作、试讲各环节得到充分训练,进而反思,进行教育研习,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第四,专业技能考核驱动。以学分制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视和积极性,通过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的实施,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就业导向,立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打造能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科学定位、优化专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等多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1)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各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立足实际,结合本身特点和实力,适应不同层次的办学需要,除掉“一刀切”的弊端,明晰学科定位,凸显办学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组,为其协调和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类实践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循序渐进地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学校应该和用人单位强化业务合作,建设好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步骤。

(3)优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契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采取多样化的能力评价标准和体系,而且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切实将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竞赛结果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等,从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标准和指标。

(4)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首先,优化传统课程结构。对汉语言专业10多门基础课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与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结合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研究态势,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以及重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的突破。其次,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比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中,前两个学年属于基础课程学习时期;大三上学期要面向未来就业,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可报考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学科。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

10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