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及答案
安徽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一
C、有人可能考不上公务员
D、有人考不上公务员
2、某省举行“文明城市”评比。4位评委对大家普遍看好的A、B、C等3城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预测。
评委甲说:“要么A市能获得,要么C市能获得。”
评委乙说:“如果A市与C市能获得,则B市也能获得。”
评委丙说:“只有当B市不能获得或者C市能获得时,A市才不能获得。”
评委丁说:“我看B市能获得的可能性为零,而A市与C市一定能获得。”
评比结束后发现,4位评委中只有一人预测成立。
据此,可以推出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是( )。
A、A市
B、B市
C、C市
D、A、 B 、C等3市
3、某旅游团去木兰围场旅游,团员们骑马、射箭、吃烤肉,最后去商店购买纪念品。已知:
(1)有人买了蒙古刀。
(2)有人没有买蒙古刀。
(3)该团的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
如果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则以下哪项肯定为真?( )。
A、张先生和王女士都没有买蒙古刀
B、张先生买了蒙古刀,但王女士没有买蒙古刀
C、该旅游团的李先生买了蒙古刀
D、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
4、在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活动中,警方救获一名男孩,为了确定他的家乡,警方进行了调查:知情人士A说,他可能是四川人,也可能是贵州人;
知情人士B说,他不可能是四川人;
知情人士C说,他肯定是四川人;
知情人士D说,他不是贵州人。
警方确定,只有一个人的话不可信。
根据以上信息,警方可以确定这名男孩的家乡是( )。
A、四川
B、贵州
C、可能是四川,也可能是贵州
D、无法判断
5、张三、李四、王五、陈六在一起讨论南京市的晚报,张三说:“南京没有一家晚报办得好。”李四说:“南京的晚报办得都不错。”王五说:“南京市还是有晚报办得不错的。”陈六说:“南京市有的晚报办得糟。”他们争论时,来了一位老先生,他点评说:“依我看,李四和陈六都说错了。”
如果老先生说得对的话,那么( )。
A、张三和王五都说错了
B、张三和王五都说对了
C、张三说错了,王五说对了
D、张三说对了,王五说错了
安徽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答案
1、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道模态命题和负命题推理题。通过题干“我们班不会有人考不上公务员”可以推出“我们班所有人必然都能考上公务员”而女生说“未必”相当于求“并非:我们班所有人必然都能考上公务员”这一负命题的等值命题,根据模态命题和负命题等值命题规则可以推出这一负命题的等值命题是“有人可能考不上公务员”。因此选择C项。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假推理题型。根据题干,翻译可知:甲:A/C ;乙:A且C→B;丙:-A→-B 或 C;丁:-B且A且C。发现乙、丁两者矛盾,两者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所以甲、丙都说假话。由丙说假话可推出:-A且-(-B 或 C)= -A且B且-C。所以B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老师点睛:
3、答案: A
解析:
解析1:
第一步:找突破口
本题突破口为(1)和(2)之间的下反对关系,两句话不可同假,但可同真,因此必有一真。
第二步:看其他的话
本题只有一句为真,故(3)的话为假话。由(3)的话为假话可知,张先生和王女士至少有一人没买蒙古刀。
第三步:判断突破口中两句话的真假
由张先生和王女士至少有一人没买蒙古刀可知,(2)“有人没有买蒙古刀”为真,又知本题只有一句为真,从而可知(1)“有人买了蒙古刀”为假,因此可以得到所有人都没买蒙古刀。通过分析,只有A中说法符合,故正确答案为A。
解析2:
第一步:找突破口
本题突破口为如果(3)“该团的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为真,则(1)“有人买了蒙古刀”必为真,这与题干“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矛盾,故(3)为假。
第二步:看其他的话
(3)为假,即:张先生和王女士至少有一人没买蒙古刀,从而推出(2)“有人没有买蒙古刀”为真,又知本题只有一句为真,从而可知(1)“有人买了蒙古刀”为假,因此可以得到所有人都没买蒙古刀。通过分析,只有A中说法符合,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真假破案题型,且为一假题型(即只有一句是假)。
第一步:找到突破口
B和C的话矛盾,二者必有一假(A、B也矛盾,解题思路一样)
第二步:看其余的话
A和D的话为真,因此男孩是四川人。
第三步:判断突破口中两句话的真假
C的话为真,B的话为假,即男孩为四川人。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找突破口
突破口为老先生说的话,即李四和陈六都说错了。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结合其他信息判断选项
第一步知道李四和陈六都说错了。李四说错了说明南京的晚报不都是办的不错,即有的晚报办的好,有的办的不好。陈六说错了说明南京市有的晚报办得好,综合对李四和陈六的分析可推出,南京市有的晚报办得好。那么张三就说错了,王五就说对了。因此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