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上海公考申论范文精选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上海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一)

  营造就业环境,实现青年的就业梦。就业是民生之本,不仅关系到青年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人才结构的变化。然而大学生一毕业将会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的严峻考验。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知识体系更新换代速度慢,另一方面,大学生错误的择业观也影响就业,同时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没有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并对课程设置合理调整,适应市场需求。政府打造就业信息平台,保障公共招聘考试公平公正,严厉打击暗箱操作。

  关注弱势群体,实现青年的住房梦。青年一代存在“需求和拥有之间的倒错规律”,即在需求最多的时刻,却是拥有资源最少的时间。因此,面临住房问题,只能望房兴叹。青年人陷入住房困境,一是因为房价过高,涨幅过快作为一个客观因素,二是青年人的观念存在误区,三是国家对于住房的保障制度太少,不仅住不起房,也租不好房。温家宝在会议中指出要进一步做好调控工作,从而可以保障青年人的权益,解决住房难问题。

  保障教育公平,实现青年的教育梦。高考是中国的第一大考,时下新闻热播的“最牛高考班”折射出我国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存在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校际差异,不仅影响学生的发展,损害他们的基本权益,同时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需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和合理分配,缩小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的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最具有朝气的一代,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践行者。只有促进青年的发展,保障青年的就业、教育、住房的权益,实现青年梦想,才能让中国梦源远流长。

  2017上海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二)

  政府应善于进行网络理政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达7亿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渠道和沟通平台。在与政府沟通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互联网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将其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适应这一新形势,政府必须善于进行网络理政。

  网络理政主要是指政府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与社会各界沟通,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公众利益诉求,宣传和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主动征求公众意见建议。网络理政并非就是把网络作为手段进行理政那么简单,而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涉及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决策、多主体协同治理以及个性化便民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在理念上强调民主、开放、参与和协商,通过多方参与治理的方式来解决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网络理政要求建立服务型数字政府,使政府依托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决策、管理和服务。建设开放、透明、负责任的数字政府,可以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实践中,建设数字政府、进行网络理政,需要在机制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网络民意测量机制。今天的社情民意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反映出来的,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网络民意测量机制,对于网络民意的总体趋向、主要观点、网民情绪进行实时研判,并把网民的主要意见经过分类整合及时传递到决策部门。这一机制有助于精准把握公众诉求、有效防范社会安全事件。

  数据信息公开机制。许多数据和信息其实是公共产品,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公开权威数据和信息,以保障公众知情权。互联网成为重要沟通平台后,在互联网上公布数据和信息可以节约很多行政资源,减少纸张印刷、交通邮电等方面的成本。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也更方便,更容易了解政府法规、条例等各种信息。数据和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要及时、全面、客观和准确,时间上定时,机制上有保障。

  网络政务服务机制。建立网上政务办事大厅,利用网络对公众进行各类政务服务。公众对政府机关的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质量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可以在网上进行反馈,以督促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政府可以根据公众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将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匹配起来,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数字政府。

  政府回应机制。政府回应是指政府对公众提出的诉求及时作出反应,积极解决公众反映的问题,并定期主动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开通了“留言板”,让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时向政府问询相关事宜,为政府与网民交流提供了常态化平台。

  网络协商机制。互联网为民主协商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但网络协商机制的设计应注重线上线下的互动。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依法充分发表言论、进行交流。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容易情绪化,有时甚至变成个人情绪的宣泄。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民主协商需要将线上协商和线下协商结合起来,努力达成共识。

  2017上海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三)

  职业教育也需“茁壮成长”

  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 这被誉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 为我国迈入制造强国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行动纲领。无独有偶, 两天后, 5月10日, 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 作出重要批示, 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这两件事看似没有紧密的联系, 但是笔者认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 是实现《中国制造 2025》的关键一环。

  多年来, 相比传统的学历教育, 职业教育在我国受重视的程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 还是在很多人看来, 职业教育比学历教育“矮上一截”, 培养出来的人才 “低人一等”。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 一般从事的是具体的、一线的技术和服务工作, “蓝领”居多, 和令人羡慕的“白领”关系不大。虽然“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传唱多年, 但在当今社会, 又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去当工人呢?如果不是成绩的原因或者客观条件限制, 又有多少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上职业教育的学校呢?

  问题来了。我们的国家需要人才, 但是需要大家都去成为“白领”吗?需要人人都是大学毕业吗?人才的队伍应该形成合理梯次, 而不是所有人都“削尖脑袋” 一味地“往上爬”, 这不仅不符合实际和中国特色, 而且是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现在就业市场有个矛盾引人关注, 一方面很多企业有“用工荒”, 另一方面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显然, 这是因为出现了人才梯次的断层。

  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的初衷是好的, 让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但是, 如今的大学规模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 学历教育“出路”问题显现。可以考虑适当地控制学历教育规模, 而把更多的经费、师资投向职业教育。

  市场需求是最好的检验。既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 那就应该引导更多的学生针对自身特点, 摈弃“学历至上”的观点。只有职业教育“茁壮成长”了, 我国的人才结构才会更趋于合理, 每个学生在走出校门之时, 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看过“2017上海公考申论范文精选”

9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