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英雄是牺牲者,英雄的牺牲成就了其人格的伟大,英雄荣誉事关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价值追求与道德理想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人格权益的典型案例。这是人民法院对贬损、侮辱英雄人物行为的鲜明表态,也是对以法治保护包括英雄人物在内所有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倡导。

  互联网带来前所未有的交流便利,但也为歪曲历史、恶搞先贤、抹黑英雄等言论提供了舞台,导致舆论场泥沙俱下。一些人滥用言论权利,连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烈士、__先烈等英雄人物也横遭玷辱。孙杰(微博名“作业本”)侮辱邱少云烈士案中,在孙杰败诉的情况下,仍有少数人以“言论自由”来批评法院判决。但这些人忘记了,言论权利是有法律边界的,如果违反了法律,任何人都要承担相应责任。即便按照国外有些案例所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也可以发现,孙杰对邱少云和赖宁两位烈士的言论,已超出了正常言论的范围,而是对烈士人格的贬损与侮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人民法院的判决,事实清楚确凿,法律依据充分,法理根基坚实。

  对英雄人物的恶意贬损与侮辱,伤害的不仅仅是英雄及其近亲属的感情与利益,还有损社会利益,构成了对社会公众的冒犯。有些英雄或烈士可能并没有近亲属,即便英雄尚在世或者有近亲属,有时也无法对侮辱者所损害的社会利益提起主张。因此,法律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可授权英雄的家乡、原单位或者原居住地检察机关代为提起公益诉讼;同时,在明显涉嫌构成侮辱、诽谤并且情节极为恶劣,甚至妨害社会秩序的情况下,经严格依法查实可处以治安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等等。

  一些国家在法律上对公众人物的名誉权进行了限制,但英雄的荣誉必须得到尊重,因为和公众人物不同,英雄是牺牲者,英雄的牺牲成就了其人格的伟大,英雄荣誉事关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价值追求与道德理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所珍视的传统、价值与道德,它们应该是一个社会基本的共识和底线,而非任何人都能随便讽刺、唾弃、贬损、侮辱甚至诽谤的情绪发泄对象。因此,根据一个国家自身的价值诉求与文化传统,以法律的形式维护英雄的荣誉,应该是立法机关理直气壮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必须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形成一种热爱英雄、维护英雄的浩然正气。国家和社会都有责任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逆流,告慰九泉之下的烈士及其家属,制止网络空间中的侮辱谩骂与诽谤,还英雄以清白、给舆论定是非。

  今年里约奥运会上,一个美国运动员在团体赛中夺冠,颁奖礼奏国歌时,因没有把手放在胸口上而受到美国网民的围攻,哪怕这个年仅21岁的小姑娘曾为美国夺得金牌;2012年,一名马萨诸塞州女子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保持安静与敬重”的告示旁,明目张胆地竖起中指尖叫并拍照上网,结果遭到美国网民举国共讨。类似例子,在美国以至于西方都不胜枚举。这说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和每个社会,都有其心理最柔软的部位,无礼挑战者,当然应付出代价。

  中国历来是敬重英雄人格、传诵英雄事迹的礼仪之邦,当前,尤须依法保护包括英雄人物在内所有社会成员的人格权益,以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要为维护英雄荣誉划出一条底线,真正形成全社会尊重英雄、爱护英雄的共识,并成为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碰触的红线。

  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顺走”马桶盖不妥,极端心态也要改

  近日,宁波游客在日本酒店“顺走”马桶盖事件,引起极大关注。目前,涉事夫妇已就此事公开道歉,并将马桶盖寄回酒店。尽管如此,当事人还是承受了巨大舆论压力,将提前回国,并已主动向单位提出辞职。

  相信一个人的行为抹黑不了整个国家形象,但相比这起个案,更值得审视的是网络舆情反映出来的国民心态。有人慨叹“丢人丢到国外去了”;也有人归因于所谓“国民劣根性”。有人呼唤“礼仪之邦的风范归来”;也有人怀疑“有人故意抹黑国人”……这些反应,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文明焦虑情绪。

  这种文明焦虑是转型期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当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人们希望向世人更多展示中国的好,更多传播中国的文明,更多赢得世人对中国的尊重。一旦一些国人的言行与此相悖,人们便难免心焦,着急上火。由此而言,这种文明焦虑,不也正是中华文化自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么?如果对那些陋习漠然视之,甚至以耻为荣,才真正堪忧。

  当然,文明焦虑如同橡皮筋,过度拉伸会崩断,适度拉伸才会充满张力。过度的文明焦虑,不经意间容易使人倒向极端。譬如当年,曾有学者建议废除汉字,甚至劝说年轻人不要读中国书。又如现在,当碰到“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中国游客泰国铲虾”等假新闻时,网友不是先求证,而是先自黑。某种意义上说,文明焦虑上的极端情绪容易让人变得目光短浅,甚至数典忘祖。时至今日,一些人文化自卑的这道“心坎”,还没有迈过去。

  事实上,焦虑的情绪并非只有中国有,说本国人“丑陋”,也非自柏杨始。美国人莱德勒与伯迪克合著的《丑陋的美国人》、日本人高桥敷写的《丑陋的日本人》、韩国人朴泰赫誊录的《丑陋的韩国人》……无不证明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皆有经济发展而文明程度尚不及同步提高的时候。适度焦虑反而会让思考更全面,成为文明的一种前进力量。

  今天的中国,已逐渐进入世界舞台中央。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这道“心坎”必须迈过去。然而,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妄自尊大。摈弃这两种极端心态,迈过这“两道心坎”,我们就能更好构建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国民心态,更加从容地走向世界。

  古人云,“礼本非一时一世而成,积久复习,渐次修整,而后臻于大备。”文明焦虑只有转化为行动自觉,才会彰显我们文化的自净能力。倘若只是成为“键盘侠”,总是心动不见行动,于文明的生长、素质的涵养并无增益。以身体力行来检验我们的言说,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美的中国。

  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中国减贫是对人权的贡献

  白皮书的发布体现了中国人权行动计划不落窠臼、不迷本本,以政治担当和务实举措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这也正是中国扶贫事业的历史意义所在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日前,《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发布,人们对白皮书列举的减贫行动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表达了极大兴趣,中国扶贫事业在各种传播平台广受关注。

  不久前,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办国办刚刚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为精准脱贫和保障贫困地区发展权设定了责任目标。而白皮书的发表,有力表明了:中国扶贫事业不仅是致力于人民幸福尊严生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是保障公民平等发展权利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中国扶贫事业从保障贫困人口生存权出发,到列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并生动地体现在百姓的命运中。宁夏海原县甘城乡村民杨宏智一家30多年的变化,就是一个具体的缩影。1982年国务院“三西”专项扶贫计划启动时,他们全家五口人挤在不到30平方米的窑洞里;1994年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时,他们一家在政府扶助下有了自己的院落;2001年和2011年先后颁布实施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期间,全家终于实现了“青砖瓦房、电视电话”;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时,杨家已经成为全乡扶贫攻坚的“领头雁”;2016年10月17日,杨宏智在自家舒适明亮的易地搬迁居民楼里,用自己的电脑逐字阅读了《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中国减贫事业对人权的保障意义”,有专家这样评价白皮书的内容。从消除贫困的宏伟成就到公民发展权利的责任定位,从基础权利的扎实保障到根本权利的价值倡导,从国家减贫战略的宏观部署到人权行动的切实推进,从国内扶贫的精准施策到国际减贫的援助贡献,白皮书的字里行间,反映了国家意志、人民心声、社会共识,凝聚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决心、治理智慧、攻坚精神。惟其如此,中国的贫困治理理念才引起广泛共鸣,中国扶贫事业攻坚克难才指日可待。

  “中国的减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30多年7亿多减贫人口、70%以上的全球减贫贡献率、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减贫援助、60多万国际扶贫援助人员、向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这些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数字,以最具说服力的事实,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务实贡献。人权不是空悬的旗帜,更非浓妆的脂粉,也非“训导”他者的教条,白皮书的发布体现了中国人权行动计划不落窠臼、不迷本本,以政治担当和务实举措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这也正是中国扶贫事业的历史意义所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自我发展权利和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的成就,体现了扶贫导向从保证生存到保障人权的价值之变、精神之变。也只有从保障人权的宏阔视野,才能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中国扶贫事业的全面发展。
看过“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8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