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江苏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
2017江苏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一)
2016年11月,一部热播古装剧的原著小说被曝出涉嫌抄袭200余部网络小说作品,尽管侵权责任还有待法律最终认定,但文艺作品原创乏力已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近年来,随着文艺市场快速发展,有的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的人奉行“拿来主义”,杂取他人作品而合成一个;更有甚者,模仿抄袭、媚俗低级、歪曲史实,淡漠了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
综合分析
“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殷切嘱咐文艺工作者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引发强烈反响。处身新的时代环境,有关文艺创新的话题,的确值得深思。
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都是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说到底,这也是创新能力不足的一种表征。另一方面,从“手撕鬼子”的荒谬到“裤裆藏雷”的闹剧,一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被网友吐槽,关键就在于围绕创新“念歪了经”。没有高质量的创新,就没有高品质的作品,更难言高水准的审美。
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堪称文艺的基因,更可谓文艺的生命。一批批文艺工作者心怀文艺理想,潜心笃志、勇于攀登,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为公众构建了独特的集体记忆。观察那些文学大家、艺术大家,他们身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聚焦于作品、专注于创新。
艺术创新中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叩问内心。要想抵达“望尽天涯路”的高远意境,怎能不经受一番“独上高楼”的心灵苦旅?回溯艺术发展史,那些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浸润着创作者的匠心。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始写出震古烁今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福楼拜“一页就写了五天”,才留下享誉寰球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倘若过于看重“投入产出比”“作品变现力”,一味讲求市场逻辑而不尊重艺术规律,只会助长急躁情绪、消解创作能力,终将与文艺的真谛渐行渐远。
对策措施
唯有以匠心守护文艺创新,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改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塑造良好的公共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葆有匠心、静水深流,我们才能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为当代中国书写别具一格的史诗。
2017江苏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二)
日前,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向组织散发小广告的房地产企业开出40万元罚款,并没收16万张小广告宣传页。这也是迄今为止,北京城管执法机关对非法小广告案件做出的最高处罚。(9月13日《北京青年报》)
综合分析
近年来,城市中的乱贴、乱画等行为被俗称为“牛皮癣”,泛滥成灾,屡禁不绝,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群众也对这种漠视城市环境、抹黑城市形象的行为表示极大愤慨。在这样的背景下向组织散发小广告的房地产企业开出40万元罚款,就是在向城市“牛皮癣”宣战。
可以说,城市小广告是一种“顽疾”,是城市面貌的“头号公敌”.对于这些非法小广告,城管部门一直在重拳整治,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城管部门很卖力,但小广告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以往缺乏惩处措施,就算逮了张贴小广告的人,因无法可依,也没有办法处罚,只能采取说服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时间长了,就造成贴小广告者胆量越来越大,城市“牛皮癣”也就越来越重。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展现我国城市面貌的“脸面”,理应该有着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北京市城管局对非法小广告开出的40万罚单,足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此外,有了重罚的先例,各地城管执法也会陆续开始效仿,真正形成全国“一盘棋”.
对策措施
非法小广告并非一城之疾,根治也并非一城之事。单靠一地立法或各地分散立法,无法形成统一的治理合力,相关的行政执法权威也难以彰显,更难达到治本之效。要真正震慑住非法小广告:
一要靠完善查处机制,让违法行为人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让执法人员不再为了个案蹲守暗访月余之久,使打击更加精准;
二要靠制定处罚额度的统一标准,这种标准应当全国统一,便于执法者操作,也使那些有违法意图者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所将带来的责任后果,真正罚到其得不偿失、伤筋动骨,乱贴小广告的现象才会逐步好转。
总之,要彻底对城市“牛皮癣”标本兼治,除了重罚还应对症下药,采取“疏堵结合、群防群治、多策并举”的策略,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牛皮癣”失去生存的空间。
2017江苏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三)
媒体揭露,在新药推向市场之前的试药环节,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在试药中介的参与下,试药者的身份、各种指标数据都可能造假。有业内人士还爆料,药厂为了新药成功上市,医院为了获得合作经费,存在利益同盟。在试药数据造假中,药厂、医院、中介可能共谋。
原因分析
“是药三分毒”,药品的安全性对患者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必须关注用药对人体的正负面影响,这也是试药并统计有关数据的意义所在。试药数据造假,不光使药品究竟有没有疗效的论据失真,而且将掩盖药品对人体的副作用,危害性无须赘言。在试药环节造假,可能导致“谋财害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违法行为的泛滥与造假成本的偏低互为因果关系。目前,由于国内没有建立相应的黑名单制度,使得参与造假的药品企业、医疗单位和CRO公司未能接到处罚。而没有作出行政罚款、资格取消等实质性的处理,收益与代价之间没有可比性。正是这种高收益和零风险的失衡,才导致了造假的冲动日益强烈,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基于此,就很有必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
参考对策
一要减少药品的审批数量,并实行分类化管理。效仿国外的经验,对新药、仿制药进行重新的定义,并在审批程序上进行改革。对于新药采取从严从紧,但又给予严格的保护。而对仿制药则实行门槛降低、数量控制的原则,这也是从根本上遏制造假冲动的源头之策。
二要从严进行过程监控。这就要求对药品的审批,要改变之前的“内部化”到“开放化”的转变,效仿国外建立临床试验登记备案系统,公开临床试验项目基本资料供公众查询,让公众直接参与过程监督,也给了同行监督一个机会,以此扩大技术监督的外延。
三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在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比例则高达81%的情况下,仅有数家医院被立案查处,足以看出处罚的力度之轻。因而,当前要在力求放宽准入门槛,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取得试验资格之外,还要加大对造假违规等行为的惩戒力度,让相应的获利者付出代价。比如通过黑名单制度,取消其试验的资格并作出行政处罚,并加大溯源机制的实施,让上游的药企和行政监管人员、临床监察员都要为此负责。
看过“2017江苏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