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用教育解除幸福人生“密码”

“惑人者无逾利也”。长期以来,“生命效用最大化”被偏解为追逐“收入最大化”。“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2000多年前,老子就有过考量。要知道,亲情、友情、健康等“无价”要素决定着个体生命的质量与意义,若是过于逐利,反而忽视了这些“无价”要素,就容易产生一些人生悲剧,比如精英猝死者、淡漠亲情者、逐利忘义者……

正如“天气”需要借助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指标测量,解除幸福人生“密码”,需要从“感”“知”“行”三重角度入手:

幸福需要“感”。有媒体问,“你幸福吗?”被问者可能茫然失措,但若改问“你今天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占比多吗?”被问者就易给出答案。积极情绪占比是衡量幸福的基础指标,提升公众积极情绪占比是当务之急。

幸福需要“知”。“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人能常乐是功夫,但为乐而乐,过情之后是疲惫。最美不过心安,收入、名望都不能必然保证心安,惟有合道方能心安,方能得真实幸福之道,让乐持久。

幸福需要“行”。“志行,为也”。行为层面的幸福表现在能积极主动地改善自我、改善他人、改善世界,从而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个体应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天赋,致力于使幸福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效融合。

“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会真实持久,立己达人。解除了“幸福密码”,不幸福的根源也水落石出。人类生命中最珍贵的资源无疑是时间与精力,幸福经济学认为,个体幸福程度取决于个体配置于收入、名望、人际与健康的时间与精力是否均衡、是否有效。

教育的价值由此彰显。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水平,为人生幸福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为人打开幸福的大门。

参考对策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引导学生遵从幸福“感、知、行”的规律,让学生较早就懂得平衡收入、名望、人际与健康的关系,还应当特别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益与损。为学强调“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为学日益”,信息占有尽量多;为道则强调“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信息处理务必至简。若无至简,杂乱信息堆积过多,反倒让人无助、逃避。因此,只有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方能生成有效判断和决策,让学无所用的情况尽量减少。

简与繁。人生路上,很多逻辑完美与现实难题产生碰撞。即使是美联储加息这样的决策,坐拥足够丰富的理论和模型,也很难变得轻松明确。过于强调某一逻辑,逻辑就会成为羁绊智慧选择的枷锁。人生路上法无定法,不管是为学还是为人,都要懂得豁达变通的道理。

专与广。爱因斯坦有言:“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下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方法论与独立思考”“远大志向与仁爱责任担当”“过有意义生活”等能力的培养,建议学生“大其心”,广泛涉猎,增强博采众长、脚踏实地的自觉。

2017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让医务人员得到社会尊重和应有报酬

21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强调,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让他们得到社会尊重和应有报酬。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离不开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要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要为医务人员创造和谐安心的工作环境,让其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基础。近年来,一些暴力伤医事件严重威胁医护人员的执业安全,割裂了原本属于利益共同体的医患关系,既让医务人员心凉了,也损害了患者自身权益,广受社会的关注和谴责。

我国对于暴力伤医的行为一贯“零容忍”,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加强对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惩处力度。2015年底将“医闹”行为入刑,更彰显国家保障医疗秩序的决心。在建立完善惩处机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为医疗纠纷拓宽合理合法的解决途径,有效遏制“医闹”,保障医务工作者安心工作。

责任大、风险大、强度大,是近年来一线医务人员的普遍感受。然而,诊疗服务价格长期低于药品、耗材、检查等价格,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无法充分体现。补偿机制不完善也催生出大处方、大检查等“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等现象,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

破除“以药养医”,让医务工作者“劳有所值”,需要在医改中加快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既使医务人员的收入“堂堂正正”,更使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得到应有体现,并通过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增加劳务补贴等实现多劳多得,激励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在这些方面仍有大量改革创新工作需要落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我国力争到2030年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瞄准薄弱环节和矛盾全面发力,让医改落到实处,才能激发医疗卫生体系的活力,推进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2017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机器人养老虽好,但亲情不能少

《我,机器人》等关于人工智能的影片里的场景,正在现实生活中初露端倪。今年5月,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引进了一批智能养老机器人——“阿铁”。“阿铁”是为养老服务量身定做的,经过3年的研发调试,目前还处在试用阶段。

澎湃新闻网上传了一段老人和“阿铁”互动的视频。可以看到,这台机器人还不够“智能化”,其实就是把一些功能集成在一起,比如唱歌、对话、语音提醒等。就这些功能,表现也不够出色。比如老人说:“阿铁,我非常喜欢你!”“阿铁”的回答却是:“主人,请你说中国话。”而实际上,老人的话虽然有点口音,却还是让人听得很明白的普通话。这说明,这部机器的语音识别技术仍然有限。

不过,把机器人运用于养老领域,肯定是一片新的蓝海。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等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照这份规划,机器人在5年内将走入养老服务业。规划提到,要大力推进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如果让机器人像siri、微软小冰那样陪老人聊天,像iPad那样播放视频、音频(歌曲、故事)、上网,以及像家庭管家那样提供提醒、护理、扫地等功能,确实可以满足老人的部分治疗、生活与精神需求。

目前,机器人养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行业拓展空间。不过,这里想提醒的是,即便今后机器人在养老产业得到广泛应用,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的作用。机器人毕竟不是人,老人需要的也不光是一个冰冷的没有情感的机器。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国内超过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多达2亿人,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依的问题。居家养老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变化。比如,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话,就很难同时把两家老人接到一起住。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养老院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等,以后会更加成熟。

只是无论选择何种模式,老人都需要子女的亲情关怀,需要家人的陪伴照顾。即便是独居老人,也渴望家人的嘘寒问暖。不妨设想,当我们老了,可陪伴着你的,却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这该是多么让人悲哀的事情。老年人的情感其实是比较脆弱的,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渴望着有人陪他们一起度过。

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严格来讲与选择何种养老模式并不冲突。这里担心的是,随着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广泛运用,子女会更加有赖于这一人工智能辅助手段。有人可能还会因此感到“解放”了。这么想,肯定是不对的。所以,当看到这一则消息,忍不住要“杞人忧天”,提前发一通感慨。人总归是情感动物,不能被机器所奴役,更不能让机器完全取代作为子女的责任。

看过“2017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87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