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

  [影响]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这不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极大影响了平安校园的建设。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一些学生在校园习惯于恃强凌弱和丛林法则,将来到了社会上,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而那些受尽欺负的学生,所遭受的精神伤害及留下的心理阴影,将可能伴随他们一生。如果学校培养出这两类学生,那就是教育的失败,是对社会不负责任。

  [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如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既是家庭暴力的受侵害者,又是校园暴力的施害者;

  有学校教育的缺位,现行教育体制的功利性,学校教职人员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回避态度等。

  除此之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因此,解决校园暴力现象,必须从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协调各方面力量,统筹各类资源,依法综合施策。

  对策措施

  政府要建立完备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明确安全主体,为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保驾护航。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的监督和检查力度。

  学校要建立完整的校园保护体系。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责任制度,校长作为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管理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建立校园暴力的应急机制,科学采用技术手段,建立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也要进行预测和评估,通过校园暴力行为心理预示机制、校园暴力危机的心理防范机制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此同时,还要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教学中,创新形式,增强学生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坚持法治教育和德育熏陶有机结合。

  家庭是根治校园暴力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父母要改进家庭管教方式,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要完善青少年保护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对校园暴力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只能适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或者侵权责任法中对人身权利侵害的相关规定来解决,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借鉴他国经验,制定针对校园暴力的专项法律,如美国早在2002年,就有加州等15州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对现有有关法律进行细化,将殴打他人、向他人吐口水、故意推搡他人、拍裸照、恐吓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定性为校园暴力行为,并设定与之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要依法加大对校园施暴者的惩处力度和对监护人的问责力度,充分利用法治手段整治校园暴力行为,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2017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又一次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再次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礼敬。

  综合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如许多习俗、养生等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

  在久远以前科技手段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古人就能对时令、物候等的变化有如此准确的观察,让人不由对先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情。“二十四节气”也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认可,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多人认识“二十四节气”,并通过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众多中国文化遗产,更深层次体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际社会发掘其所代表的深层文化理念,引导人们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之心。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策措施

  对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园。申遗成功不是终点站,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

  让“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遗产“活”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门建章立制,也需要树立“非遗”保护的全民意识,大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其传承给后代。

  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承下去。

  2017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费时抵用。首批“奖孝金”发放仪式,发放“奖孝金”达3万多元。自从“奖孝金”管理制度推出后,看望老人次数暴涨,许多子女前来看望老人的频率明显增加。

  然而好事的后背,是网友对于老人儿女几乎一边倒的唾骂声。网友普遍认为,这些儿女不是为孝而来,而是为钱而来。往狠里说,常回家看看,法律都没能解决的事,一两百元钱就把这些做儿女的搞定了,所以可耻的是儿女。

  综合分析

  有网友表示,法律没有激活常回家看看这么一个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孝道,一两百元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这总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这项法律法规明确之后,至少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身上,对于常回家看看,意识是肯定增强了。我们不能因为不常回家看看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个体身上表现得依然突出,就否定这个法律文本的意义、否定天下所有做儿女的孝心。同理,我们不能因为苏州这家护理院的一个激励孝心的方式产生了效果,就把所有的效果都归功于金钱奖励的杠杆作用,这也是相当武断的。

  “奖孝金”措施,用经济杠杆促动子女尽孝,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其一,促使子女到护理院看望父母;其二,也彰显了护理院的自信,不怕子女多来护理院,监督护理院工作是否到位。同时也表明,整个社会的孝心光靠一纸法律文本的标尺,作用是有限的。让严肃的法律文本与活泼的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元素都能参与进来,它能够让社会的孝道孝心,起到一加一等于二、甚至大于二的效果。

  “奖孝金”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龄化时代养老的困境和尴尬,也折射出在传统孝道式微的今天子女的责任迷失。也反映出我国在如何抚养老人这个难题上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即儿女即便在身边,可能也不会有更多的闲暇去看望身在养老院的父母,儿女也有包括工作、家庭、孩子等很多繁杂事需要处理。或者,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如何才能“常回家看看”,这些问题既现实,也很无奈。这就需要儿女拿出更多的精力尽孝,老人也要体谅儿女的不易。

  对策措施

  一方面,“奖孝金”发放既要讲数量更需重质量,不能让“看望父母”只沦为图光鲜的数量游戏,而应成为表达亲情、抚慰老人、消除矛盾、愉悦身心的敬老行为。这就需要把每次探视都当作“两代人”倾诉衷肠和老人家属与医疗机构协调沟通的融洽机会,以便达成医疗机构、入住老人和老人子女三方的同向而行、效益彰显。

  另一方面,“孝老奖”的目的不在于真的能奖励多少钱,而是能唤起道德自觉;这种提醒的意义比钱更重要。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只要心中有父母,有自己那份儿孝心,就要在闲暇时多去看望父母,以让人间之爱永驻,让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不断传承。
看过“2017年重庆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8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