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公务员申论备考技巧
浙江公务员申论备考技巧:走出阅读误区 把握申论基础
作答申论试卷,很多考生的习惯是抓起卷子,一头扎进材料中先看半天,那么长的材料,而且每则之间相互独立,当然是边读边忘了。读完材料去看问题,然后又回到材料重新看一遍材料,看完没找着答案,再来一遍,这么下来后果可想而知。
正确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审题,审题干和要求,搞清楚题型、作答对象、作答对象、字数、问数以及一些特殊要求。仔细审题,形成作答思路,这样我们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入给定资料,一次性找出材料中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在这个过程阅读过程中最好养成做标记和标注的习惯,考生们不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标记方式,这要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省时间,找到要点,标注出来,一则材料看完,没必要再回头寻觅,直接罗列作答要点,明确直观,直奔主题。而且在最后的大作文书写中,也可根据之前在各则材料中标注出来的要点总结出材料的核心主旨,这样文章才不至于偏离主题。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申论试卷的材料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带有故事性质的材料,这种材料我们通常称之为案例型材料,考生在阅读这类材料时往往容易被材料内容所吸引,深深陷入故事中无法自拔,甚至忘了考试任务,这是相当搞笑但也相当悲剧的事情。因此考生在面对案例型材料时,一定要淡定,直接找材料主体、处境、做法、结果以及所得启示就好,其他一概不理。当然,这五要素也不一定都能找全,最终目的还是得出相应启示,这往往是作答的核心。
只有走出这些阅读的误区,把握好申论作答的基础,才能在其他题型中做到游刃有余。
浙江公务员申论备考技巧:贯彻执行题文写作答题框架点拨
在公务员申论的题型考察中,贯彻执行题常常是受命题人青睐的一类题型。而公文写作则是这一题型的基本考法,如报告、倡议书、公开信、指导意见、宣传稿等等都是公文写作中涉及的考察内容,这一类型的特点往往是写作内容相对固定,考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
公文写作的正文内容主要包括了开头、主体内容、结尾三个部分。
一、开头:主要交代发文事由:即包括了关于文种主题的背景、更需要交代写作目的
二、主体内容:结合申论已出现过公文写作的文种,根据发文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调查类:如调查报告、报告、情况说明
现状+原因+影响
2)建议类:具体建议
3)宣传类:倡议如何去做(做法)
4)通知类:具体的事项
三、结尾:1)调查类:提出对策(直接或间接)
2)建议类:一般没有结尾
3)宣传类:呼吁号召
4)通知类:较固定:特此通知
浙江公务员申论备考技巧:文章立意之题干点睛方法
1、抓准关键词
题干点睛的灵魂是分析题干中关键词形成作答思路。何为关键词,它代指的就是题干中的高档词汇、高频词汇等。
例如: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市地级试卷中所言:“好的政策不仅仅能满足公民意愿,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
在这句话中的关键词第一个是“好政策”,第二个是“公民意愿”,第三个是“公民理性”,第四个是“公民德性”,这四个词汇在这一句话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实质性内容,因此它是题干中的关键词。
2、分析关键词性质
找到关键词还不够,我们还要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以及性质。在题干关键词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题词。所谓主题即全文的核心议题也是全文的主要问题。例如在“好的政策不仅仅能满足公民意愿,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中,“好政策”一词便是全文的主题词。
2、角度词。所谓文章的切入角度即为作者的写作观点、思路、解决方案,换言之就是考试要从哪一个方面去展开论证。例如在“好的政策不仅仅能满足公民意愿,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中,“公民意愿”“理性”“德性”三个词便是文章的切入角度,也就是我们的写作方向。
3、分析关联词
关键词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并且经常由关联词引领。分析关键词的逻辑关系是作答申论的关键。例如在“好的政策不仅仅能满足公民意愿,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中,“不仅仅”“更是”“乃至”三个词便是表示逻辑的关联词,它向我们说明了好正的三个作用中是一种递进关系,其中滋养公民理性德性是更为重要的。如此我们便可以得出文章的总论点为:好政策滋养公民理性德性。
文章的分论点为:
好政策不仅仅能满足公民意愿。
好政策更能滋养公民理性。
好政策甚至能滋养公民德性。
4、优化主旨句
文章立意的主旨句提炼出后我们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优化,使其更加优美,更加对称,更加精准。因此我们可以将文章的分论点段旨句优化为:
满足公民意愿是好政策的直接目标。
滋养公民理性是好政策的深层追求。
涵养公民德性是好政策的根本宗旨。
至此,文章的规范立意便已经得出。相信考生们通过不断练习再结合材料致胜方法定能得到高分。
看过“浙江公务员申论备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