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学习
中小企业危机重重源于它恶劣的生存环境:国家缺乏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使得它们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极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本小利微,借贷渠道狭窄,往往错失发展机遇;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生产发展中承担的税赋过重。为此,必须着力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最终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落实政策引导,打造创新环境。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中央和地方应及时出台中小企业产业发展指导文件,帮助其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水平落后的问题,政府应在中小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将科学技术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如此一来,既可促进高校科研技术发展,又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生产。
拓宽借贷渠道,打造融资环境。融资难是当今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帮助中小企业拓宽借贷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是构建中小企业良好环境的重要举措。应及时建立征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以期通过拓宽借贷渠道,来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
减轻税赋负担,打造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末端,原料购买等税款难以抵扣。因此要在遵循统一税制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杜绝乱收费、乱摊派,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关注、保护,尽可能给予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帮助它们进行产业升级,同时简化税款预缴申报程序,营造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优劣对事物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中小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公务员申论范文:强化责任,搭好改革“主体框架”
今日中国,改革事业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气的旗帜,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体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把手中的改革接力棒当成冲刺的一棒来跑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一年,各项工作应如何推进?刚刚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各项目标,落实主体责任,拧紧责任螺丝。这一要求从目标和责任两方面,为今年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指明了方向。
回顾过去的三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意义深远的成就,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2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100多份重要文件,涉及经济、司法、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改革,有力推动各领域改革走上快车道。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如何让改革的靴子真正落地,让改革蓝图最终实现,对各地各领域都是一个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开年第一次深改组会议提出了上述要求。对要求的落实程度,将直接决定改革的整体效果。
明确标注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既是中央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又考验改革推动者的认识水平。各项改革任务纷繁复杂,如何纲举目张?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见真章?这就需要在对各领域改革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排出优先顺序,重点推进。既有的改革经验也不断说明这一点。司法改革不可谓不难,但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很多配套措施就能顺利推进;国企改革不可谓不复杂,抓住股权结构这个着力点,便可很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人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认识到,一子落而满盘活,各领域改革在做到精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环节,才能找准改革的着力点、突破口,从而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中国的改革,从来都是有担当、敢进取者勠力推进。此次中央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同样是对各领域改革操盘手责任意识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因为,各领域的改革需要以主体责任为驱动力,更在于,今天的改革早已打破旧的权力边界,必须以主体责任回应群众呼声,以主动作为追赶时代脚步。细数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诸如“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及种种“不作为”“懒作为”现象,背后都是主体责任没有到位。回想改革开放之初,登高一呼、八方响应的盛况,不正是思作为、勇担当的改革精气神迸发?今日中国,改革事业依然是最能鼓舞人心、凝神聚气的旗帜,这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主体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把手中的改革接力棒当成冲刺的一棒来跑。
全面深化改革汇聚着方方面面的力量,把这些力量调配好、发挥好,是中央此次会议的重要考虑,也将促进主体责任更加细致化、制度化。会议提到的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等具有“牵引作用”的11个领域,无不是关涉群众感受和改革成败的重中之重,落实过程中尤需主体责任的灌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配合”“全程过问,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可落实、可核实的硬性要求”“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亲力亲为抓改革” 等,既体现了“严”的一面,又体现了“细”和“实”的一面。各地各领域将这些要求实化细化、落实到时时事事,才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才能让改革和群众的获得感紧密相连。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任务既多且繁,各种挑战既艰且巨。按照中央的要求,牢牢扭住关键、激发主体责任,方能不断激发改革活力,把汇聚亿万人民希冀和福祉的改革事业持续推向深入。
公务员申论范文:科研经费改革应促进学术活力
回归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术共同体的活力,并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自律
科研经费是对学术的投入,期待的是科学研究的高产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科研大国,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目前每年已达万亿之巨。但是,近日有媒体报道,过去数年间,只有四成左右真正用于科研,多数则用于开会、出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的乱象。
除了经费的滥用,令很多学者感到苦恼的还有报账难甚至是科研腐败问题。近年来,高校反腐已经从以往的基建和招生领域,扩展到了科研经费的滥用上,已有多名教授因贪污科研经费被查处。如果说科研腐败还只是小范围事件,那么大部分学者都面临着报账难的折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加入过几十个QQ群,现在大部分都沉寂了,唯独学校的财务咨询群异常活跃,每天都有老师提出科研经费报账方面的各种难题。大学财务处的几位同事只好“在线办公”,随时解答这些困惑。有时候,如何报销科研经费,竟比完成科研本身还困难。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不是去适应学术的规律,反而成了学术的紧箍咒和指挥棒。
改变科研经费乱象,首先要依据科研活动的规律,回归学者的本质定位和学术的自身规律。科研投入,既包括硬件投入,也包括人力投入,尤其是一些纯科学项目或人文项目,人力投入应该占大头。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项目都是作为工程项目来进行管理,有购买硬件或者出差开会的发票才能报销,甚至许多项目实际上成了功名榜,等级分明,投入多少经费的标准不是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是课题是否“重大”,项目主持人是否“重要”。还有一些项目,先拨付一些经费,要求结项后才下达剩余经费。有些高校甚至直接以下拨项目经费的方式“奖励”老师。一些本来可以直接发放的奖金,也要求像项目经费一样用发票报销——凡此种种,给人的观感是,经费并不是对研究的“投入”,而是对研究的“奖励”。这种实践与制度上的错位,经常让很多学者无所适从,甚至有人想尽办法“套取”自认为“应得” 的经费。
科学研究是自由的知识探索,在学术规范之外,不应加诸各种行政化的条条框框。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学者当作公司职员或是政府公务员,进行行政化管理,认为学术研究只有硬件投入,人力投入可有可无,这方面的经费不是作为“必要项”而是作为与项目重要程度相匹配的“奖励项”,这样必然限制学术活动的创造力和活力,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如此。当然,这不是说学术经费可以放任使用,学术活动可以信马由缰,而是要回归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术共同体的活力,并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自律。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而不是束缚科学研究。
刚刚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无论是经费滥用,还是报账难,都是科研经费管理上出了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激活科研经费的分配激励功能,才能确保学术研究活力,真正释放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