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公务员考试申论优秀范文

时间: 焯杰2 申论辅导

  除夕回到家里是国人的习俗。除夕被定为春节假期本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也是惯例,过去很多年除夕也一直是法定假日。但2013年的除夕莫名其妙不再是法定假日,曾引发公众和舆论的不满。对于流动人口总量数亿的国家而言,阖家团聚本身就甚为难得。对于很多在外工作的人而言,如果除夕不放假,部分人要在春节当天才能回到老家,这实在让人心理感到难受。因此,除夕不放假不合情也不合理。

  今年9月,“全国假日办”撤销,全部职能并入新设机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由分管旅游的国务院副汪洋担任召集人。“假日办”的职能由更高层级的机构接管,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必定需要更多的假期。此次,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正是受该机构委托,这也证明相关部门愿意倾听民意。既然民意表明,除夕应该放假,那实在没有理由不将其变为现实。

  不仅如此,我国休假权落实不够,“五一”长假被取消后,每年连续7天的假期只剩下“十一”和春节,公众对恢复长假、期待更多法定假日的渴求非常强烈。如果春节长假可以延长一天,将除夕到初七,以及元宵节都定为法定节假日,实在是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从带动旅游消费的角度来谈,多一天假日也可以刺激更多的旅游消费。

  当然,休息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劳动者应当平等享有,不能仅仅是为了所谓的旅游休闲,甚至是促进旅游消费才增加假日。但无论怎样,目前我们的法定假日偏少,如果能增加法定假日,增加一天春节长假终究是好事。带薪休假落实不足就不说了,增加一天春节假期从情理上、技术上都不是难事,完全可以实现。

  一直有观点认为,过多的休息权利和更高标准的劳动权益,会对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企业的用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但很多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外出务工人群工作的企业,春节假期本身就很长,很多春节前一个月、半个月就放假了,将除夕列入法定节假日,对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更谈不上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竞争力。相反,恰恰是那些较为规范的企事业单位,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和制定法定节假日的机构,因为除夕不放假,他们中的部分不能享受到更多的春节温馨和快乐。

  除夕放假、增加一天春节假期,于国于民都是大大的好事,实现起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其实也只差最后的临门一脚。其实,正是中国劳动者假日太少,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适度增加春节等法定假日,相关部门都应该认真考虑。最起码,从今年开始,先让除夕重新成为法定节假日,并延长一天春节假期,不该是办不到的。

  申论优秀范文:明镜照己,昏镜照人

  绿水是青山的明镜,映射出大山的巍峨与沉稳。露珠是阳光的明镜,折射出太阳的明媚与鲜活。海洋是蓝天的明镜,映射出蓝天的广博与深远。冰川是企鹅的 明镜,折射出企鹅的坚强与乐观。镜有明昏。用明镜?用昏镜?我认为:买来明镜照己,买来昏镜照人。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宽以待生。

  佛语中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之语,它告诫了人们修身的重要性。当今是物欲横流的社会,难免沾上名利之心,并任其发 展。最终,原本高悬心头的明镜被铜臭和酒色之气所吞噬,于是堕落、腐化,抛弃“明镜”,给心灵安上一面昏镜。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需靠教师培养、雕 琢、方成美玉;而要将一个个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之材,,时代在感召、在呼唤新时代的有人格魅力的创造性的教师。

  买来明镜照己。诚然,明镜不好。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明镜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如对照诸葛亮,聪明绝顶的周瑜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许多人怕 照明镜,在明镜面前感到不自在。其实,不自在大可不必,反而应该感激才是。感谢明镜指出了自己的不足,给了自己一个修饰的机会。为人师表亦如此。平时总不 敢用明镜照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敢正视谈何改正?教育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一面明镜。古人云: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常照明镜,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是很有必要的。

  买来昏镜照人。对学生,不必太苛求,多些宽容。教师的宽容与严格要求学生并不矛盾,宽容不是纵容,宽容不是纵容。严格要求学生也不等于过分苛求学 生,并不等于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宽容学生并不等于不批评学生,而是理解在先,批评在后,是在理解上的批评,是在尊重学生上的批评。一切不分青红皂白 的批评,都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伤害,都是对学生得不尊重。有些老师,又总是在苦苦地追求着学生的那种“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学生一时成绩不好,他们往往采 用简单粗暴甚至体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尊重和宽容,善待学生的“黑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不断成长。

  古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镜虽方寸之物,却功效无比。明镜照己,昏镜照人,自是很有必要的,严于律己,宽以待生。

  申论优秀范文: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很多建筑学家都把城市看成有生命的存在。如果丢掉了某一种“基因”,也就等于失去了某一个发展方向。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文化的呈现方式本来是多彩多样的,但如今,城市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小。对更多城市而言,追求大一统的混凝土森林风格反而成为一种时尚。地域特色和历史记忆,逐渐淹没在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中。当更多的人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时,很多古老建筑已被拆毁,历史性街区已被割裂,在缺乏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的大楼里居住和工作,只能依靠屏幕上的碎片文化充填精神的饥饿。这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城市的特色是先天的,它并不体现为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楼,而是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蕴含着地域文化特色,充盈着不同的建筑智慧。保留这些历史建筑,就等于保存住了小型历史博物馆,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找到一个能辨析历史经纬的塔台,进入一个能安放心灵的花园。

  我们自可体会历史文化建筑带来的穿越感和愉悦度。比如北京,它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皇城和红墙讲述的朝代兴衰,也在于感觉一代又一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气息。“早起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只有身处如同历史坐标系的胡同,才能真切感觉到诸多历史节点的联缀。同样,在水乡乌镇,流水潺潺伴随幽深小院,似在讲述一个个家族历史;在顺德古城,细腻中传递城南旧事和地域文化的灵性;在山西平遥,石板路回想着昔日商人牵马的奔跑声。生命的勃勃,正被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所呼应、共鸣、催生或提醒,感受着历史的风云变化,参悟着时代的更迭变迁。假如这些历史性建筑荡然无存,我们去哪里寻找这样的感觉?

  保留历史建筑的风格,可以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一座历史性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从它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能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一旦感觉到古老建筑的苏醒,你就会对这个城市存有敬畏。骄傲与繁荣,抑或屈辱与衰落,所有见证过历史的建筑,都能给我们或赞叹或警醒。留住他们,就等于留住了我们理性的神经。保留历史建筑的风格,也是为城市建设增加设计借鉴,增多文化元素,甚至可以让城市的建筑生态有更丰富的内涵。在高楼大厦逼仄的空间里,历史文化建筑点缀其中,既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又为他们提供精神领地,让市民在历史文化中穿梭,才能感受到公众对城市历史沧桑感的认同。

  一个家庭,如果缺少老人,就会缺乏温暖度和亲切感。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链条,而不是断代发展。国际性城市或那些给人们鲜明印象的城市,无一不在精心呵护着历史性建筑。保护好建筑文化的历史,就等于保护了一片具有化石般意义的场所,无疑值得反复赞赏。

6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