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公选领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管理知识 >

公选考试必备管理知识

时间: 焯杰2 管理知识

  公选考试管理知识:管理中的硬指标和软指标标

  一般情况下,定性指标是对经营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通过定性指标,可以表达出企业的使命,设定经营的目的。而定量指标则是对实现企业使命、达到经营目的的手段设定。通过定量指标,可以使企业使命变为能够操作的具体措施。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定量指标必须在实现定性指标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如果背离了定性指标,定量就失去其价值所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即定性指标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任何定性指标,不管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一旦没有可操作性支撑,只能是一纸空文,充其量只能作为鼓舞人心的口号。所以,没有定量化的衡量尺度,定性指标会难以实现。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定性指标就失去其实现的路径。因此,仅仅有软指标,无法保证其落实;仅仅有硬指标,则无法保证其价值。

  例如,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仔细考察起来,这种基本要求很难衡量,什么才是高质量高水平,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共识,更难以达成统一尺度。也许有人说,学者心中有一杆秤。毫无疑问,这种秤是存在的,人们常说“是非自有公论”,往往就是寄希望于这种良心天平。但是不可忘记,这种良心天平的“定盘星”和“秤锤”是模糊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良心秤只能用来自律而不能用来他律,它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缺乏外在的约束尺度。管理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不是人的自我行为,而是通过其他人来达到某个目标的外在行为。因此,作为管理者,如何使质量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建立起他律的、客观的外在标准,就成为管理活动区别于自我评判的重要环节。说通俗一点,没有可衡量的外在标准,管理活动就不可能进行。所以,在大学的管理中,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就会变成可以统计、可以计算的种种数量指标,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也会变成论文数量、着作字数、发表刊物级别等等外在要求。工厂里的产品质量要求,同样会在管理者的手里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流程、用料规范、允许误差、效率标准和成本核算等等。甚至服务行业的业务员,接待顾客的礼貌要求,会被相关专家设计为面带微笑需要露出几颗牙齿的量化标准。在正常情况下,设计这种外在的量化指标时,它是同良心天平的价值准则是一致的,是良心天平的具体化和数量化。像所谓的核心期刊,本来就是来自于对刊物质量的良心式评判;礼仪小姐露出的七颗牙齿,实际上就是对发自内心微笑的一种量化概括。从这个角度看,可操作的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本来符合“软指标”的“硬指标”,甚至是为了实现“软指标”而设计出来的“硬指标”,一旦投入实施,就会产生出背离“软指标”的异化。大学教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有可能违背学术良知,不管论文的实际质量而只看刊物档次的高低;工厂的操作流程和标准规范,有可能背离保证产品质量的本意,以符合规范为由来开脱质量低下的责任;礼仪小姐可能面带伪装的微笑,而露出的七颗牙齿背后是对顾客的鄙夷神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请客吃饭都不看是否可口舒适,而只看花钱多少,一顿十分便宜的便饭尽管好吃,但主人却会因为过分“简慢”而内疚自责;如此等等。可以说,这种异化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甚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自古到今,这种难题一直存在。就拿选拔人才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实行过一种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在“软”的一面,主张“唯才是举”,具体操作办法是既要看候选人的家世出身,又要看其言行表现,综合家世和言行两个方面,把人才分为九品。这种操作式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唯才是举”,否则,只是在定性意义上强调“唯才是举”而缺乏客观标准,肯定会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但是就在这种操作设计中,标准的软硬程度有着明显差别。家世是硬的,不服气不行,而言行是软的,可以众说纷纭。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很快就成为单纯以家世选人,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被时人批评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甚至那些着名世家从儿童起就垄断了官位,“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一直到当代,在选拔干部中曾经奉行过“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表现”的政策,看起来很全面,似乎无可指责,但在事实上经历过极左岁月的地球人都知道,“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的实施结果是把公民区分为“红六类”和“黑五类”,并造成了特殊的“可教育好子女”群体。鉴古知今,历史的教训值得引起注意。文化的传承作用,一个显着功能就是避免重复性错误的多次发生。

  公选考试管理知识:什么“决定成败”

  细节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正确的战略做指引,一切都是空谈,因为方向错了,南辕北辙,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当然,如果,战略对了,细节上不能贯彻到位,同样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至于“关系”,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是注重“关系”,没有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作为坚实的根基,“关系”同样只能营造出一片美丽的海市蜃楼。

  说话是要负责任的。任何片面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单单依靠细节,单单依靠战略,或单单依靠关系,都只能决定“败”的一面,而不能决定“成”的一面。原因很简单,单单依靠细节、战略或关系都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企业的成功是个系统工程,任何一方面的“脱节”都会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就像火车一旦有一个轮子要保障企业的成功,企业的每个经营环节都不能出错,如:战略、细节、执行,或者说人力资源、品牌、营销、产品、技术、管理等等,每一样都要过硬,否则企业即使出现短暂的欣欣向荣,也最终会一败涂地。

  但是,客观地说,《细节决定成败》、《战略决定成败》和《关系决定成败》等三本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三本书提出的观点是对的,笔者还是很赞同的,只不过不能上升到现在的高度,因为“过犹不及”。例如,细节决定成败就必须有这样的条件:正确的战略。只有战略正确,细节才会有意义。如果只顾细节,忽视战略,不管方向,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战略不幸错误,那么细节再完美也是无济于事,而且,细节越是完美,在细节上花费的功夫越大,就越是背道而驰,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就会越多。

  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重要的问题,更不应该为了炒作一些热点的话题,而去误导企业。例如,我在给企业做品牌咨询的时候,听到一些企业家因为一些畅销书或畅销观点的影响,而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企业,甚至有的企业受到一些误导,稳健经营多年的企业被一些所谓的大师们短期内送上了“西天”。

  多么的令人心痛

  所以,我想提醒一些书商和一些作者,请你们切实为读者着想!为企业着想!不要为了满足口舌之快,就把话给说“绝”了;也不要为了一己私利,弄几本所谓的畅销书就不顾读者的感受,甚至“毒害”读者!换句话说,书商和作者应该肩负图书出版之后的社会责任,而不只是单纯的“畅销”,或者是单纯的“盈利”。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书商和作者最起码的道德基础,但是很多书商已经不再顾及这个简单的道理了。

  真是可悲

  当然,读者也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一方面要分辨出一些读了之后不如不读的“劣质图书”并拒绝;另一方面,在读书时用心思考,注意辨别内容的“真伪”,不可“尽信书”,更何况“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也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孟子早就说过,但是现代人来去匆匆,读书却常常是“用眼不用脑”,把这个简单的道理也给忽略了。

  那么到底什么决定成败?

  能否结合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现状和远景以及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合适的战略和战术,能否将战略和战术执行到位,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这其中当然包括:细节、关系、执行等关键要素。

  最后,我再次重申:孤立的强调任何环节都是错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决不能“顾此失彼”。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公选考试管理知识:以文化管理为核心六维管理

  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六维管理是我近年独立研究和发展的新流派管理理论。六维管理理论是在扬弃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东方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总结提炼当代管理的实践,用创新的观念和思维建立起来的一门区别于西方管理的全新管理学。现代的西方管理学以战略管理为核心,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所谓组织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它主要是关于知识、关于策略的学问,而文化、信息、艺术、权变和执行的管理则被放在次要和忽略的位置,虽然他们也提出了知识管理之外的因素,但在西方的管理学框架里只点到为止。

  在我的理论框架中,文化管理具有统驭性的核心管理职能。六维管理学从六个方面讨论现代组织的管理:文化管理讨论怎样判别事物的对错,找正确的事做,以求效果;信息管理讨论怎样确定事物的客观性、可靠性,以求做真实可靠的事;知识管理讨论怎样用理性的、正确的方法做事,以求效率;艺术管理讨论管理人的艺术,使管理具有奇效和美感;权变管理讨论管理怎样适用时空和环境的变化,力求变通的做事;执行管理讨论管理的全面执行力,即文化、信息、知识、艺术和权变五个方面的执行力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什么要用六维管理理论改造西方管理学?因为西方管理学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西方人崇尚理性和科学,他们把管理的核心主要归结为科学和战略,归结为做事的正确方法。我们知道,科学是抽象的学问,它只有在具有理性的,共性的和客观的地方才能使用,在非理性的,不具有共性和客观性的地方不宜使用。管理确实存在理性、共性和客观性,但更多的时候是非理性、特殊性和个性。所以管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文化、艺术、信息和权变的管理。管理中科学的部分可以适用于任何地方,但文化、艺术,信息和权变的部分只能因时因地制宜,也就是说,科学和战略管理的作用受到文化、艺术,信息和环境的约束。只用正确的方法是做不好管理办不好事情的,比用正确方法做事更重要的是事情本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样,做事的权变性和艺术性也很重要。可以说,没有文化,知识有害;没有信息,知识为零;没有权变,知识僵化;没有艺术,知识丑陋;没有执行,纸上谈兵。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管理学的框架,它不仅包含管理的共性而且能够融合和处理中西方的管理个性,以此来克服我们管理中的洋腔洋调、古香古色(或者说食洋不化和食古不化)和重战略轻文化的有害倾向。

看完这篇文章

7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