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2)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题答案

  1.解析:塞、省是多音字,朔、渚、砧容易读错,壑、冢是难读字。

  答案:塞:sāi;边界上险要地方。砧:zhēn;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壑:hè;深沟。朔:shuò;北方。冢:zhǒnɡ;坟墓。省:xǐng;略,大体上。渚:zhǔ;水中的小洲。霜鬓:shuānɡ bìn;白色鬓发。

  2.解析:赏析词语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鉴赏的方法。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体会,比如“开”字语意双关,“赴”字把静止的群山写活后产生了新的意境,“一”字在句中有特殊意义,“黄昏”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等。

  答案:(1)“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2)诗人发挥想象,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把一个“窈窕红颜”,说得“惊天动地”,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出塞的英雄壮举。(3)“一”字和下联“独”字构成同义对文,描写了昭君孤身一人离开京城远嫁胡地,寂寞凄凉的情怀。(4)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用在这里,尤具匠心。“黄昏”是“昏黄”的倒装,黄与青色彩对比鲜明。无边的大漠黄沙滚滚,遮天蔽日,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青冢好比长夜的明灯,沙漠的绿洲,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念,因此油然而生对昭君的敬仰之情。

  3.解析: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

  答案:此诗八句皆对。首联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律诗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从对仗的分类来看,首联借对,“渚清沙白”中,借“清”为“青”,才可与“白”属对,即利用同音字。尾联属宽对,颔联和颈联属工对。

  4.解析:押韵、对仗、平仄是近体诗音乐美的具体表现,掌握这些知识,可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答案:押韵的字有:门、村、昏、魂、论。律诗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解析:归纳层次大意必须语言简明精要。

  答案:(1)《秋兴八首(其一)》:前一层写巫峡巫山秋景;后一层抒发故园之情。(2)《咏怀古迹(其三)》:前一层写昭君远嫁;后一层写昭君怨情。(3)《登高》:前一层写登高所见所闻;后一层抒发登高所思所感。

  6.解析:诵读诗歌,要掌握要领:一基调,或高亢激昂,或悲愤沉郁;二节奏,处理好快慢缓急;三轻重,把握好抑扬顿挫的旋律。

  答案:(3)安排欠妥。上句重读应落在 “悲”、“常”二字;下句重读应落在“病”、“独”二字。这一联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7.解析:(1)意在考察对诗句意义的理解,A项难在从全诗着眼,把握“本诗旨意”。B项参看注释,理解“萧条”含义。C项注意“空文藻”、“岂梦思”等语。D项解析有误。原意是说,最令人伤心的是,楚国已经灭亡,没有人关心它的兴亡,对宋玉也无人去探究,以致把讽谏君主淫惑的《高唐赋》看作是风流艳事的荒诞之作。(2)A项宋玉生前受重用,不合事实;死后只是诗文受人称颂,政治上受人曲解,与杜甫命运相同,而不是形成对照。

  答案:(1)D。“志士永存”与C项矛盾。(2)A。“对照”与B项的“同样”矛盾。

  8.解析:本题灵活多样,可以选择一篇,也可以选择其中几个名句,也可以选择某一个侧面,总之,目的在于激发探索兴趣,鼓励发表看法。

  答案:下面短文,是一篇读后感,供你参考:

  如果有人问,杜甫的哪一点最震撼我们的心灵?那便是古人的一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难以尽述的。他在长安十年,“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竟至于“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过着近似乞讨的生活。好不容易熬了个小小官职,从京城回奉先探亲,想不到一进家门,心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床上。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杜甫又是十多年的流亡和逃难。期间仅在成都由于严武的支助,过了两年比较安定的生活,此后出川,一直在水上飘泊,终因贫病交加,惨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之中。至于政治上,他受到的挤压,更是苦不胜言。

  就在这样的的艰难困苦中,杜甫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把我国诗歌创作推向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尤其可贵的是,杜甫的晚年,生活越来越艰难,身体越来越衰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诗歌创作,相反,越是贫病交困,诗作越多。在成都,他以惊人的毅力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在夔州两年,也创作了四百多首诗作。他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僵卧破船写出了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念念不忘国家的灾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我们读杜诗,就要读出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传统。我们如果有了这种精神,不管前途多艰险,也能够昂首阔步永向前。

  9.解析:完成此题的关键在准确把握杜甫对王昭君形象的塑造。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答案:略。

《杜甫诗三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相关

8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