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说“木叶”》同步练习题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_________ 出处 _________

  (3)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2.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句:

  (1)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 。(吴均《谷柳恽》)

  (2)______________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______________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______________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庭中有奇树, 。(汉《古诗十九首》)

  (7)皎皎云中月, 。(陶渊明《拟古》)

  3.请细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句子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木叶’的奥妙”指的是什么?)

  (2)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这个“例子”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3)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前者”各指什么?)

  (4)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木叶”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5)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相同”、“不同”各自指什么?)

  答:

  4.课文用了许多问句,请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些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请根据课文内容,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

  答:

  6.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答:

  7.细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品读下面语句,回答后面括号内的问题:

  A.“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句中“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指什么?)

  B.“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句中“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2)本段文字说明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它是分几个层次进行说明的?请概括层次要点,说明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

  (3)这段文字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4)根据本文作者的理解,下面的诗句哪里该用“木叶”,哪里该用“落木”?这样是不是恰当呢?

  A.    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B. 无边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亭皋   下,陇首秋云飞。

  D.    下君山,空水漫漫。

  E.    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答:

  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1)――(3)题: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①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④ 。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和谐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1)将下面文字填入第一段的空格处,使其前后语气连贯。

  A.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B.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C.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D.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答:

  (2)“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请说说,句中如果不用代词“谁”,这个句子应当怎么写?作者对这个问题又作了怎样的回答?

  答: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这个句子是从哪里点化而来?请把那首词默写出来。

  答:

  9.在《说木叶》中,作者提到,自屈原开始把“木”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下面就是作者所指的黄庭坚的一首诗,结合注释赏读后,请就第二联写一段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③!

  注释: 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②五、六二句,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③此句的意思是:我将与白鸥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明约。

  答:

8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