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练习附答案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选择题练习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答案 D

  解析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项不符合孔子的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不属于“外部”的“他律”。故选D项。

  2.“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齐家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符,故选B项。A、C、D三项分别是道家、墨家、法家的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

  3.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答案 C

  解析 根据“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和“民归之”可知,这是主张实行仁政。

  4.“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下列观点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

  D.“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A项是道家思想;B项强调教化,是儒家思想;C项强调君主权威,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5.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圣人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了“仁政”学说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思想,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排除A、C、D三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6.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 B

  解析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 D

  解析 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夸大了佛教传入的影响;B、C两项材料无从反映。

  8.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宋明理学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④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D两项。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②正确。故选C项。

  9.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答案 A

  解析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心”是衡量万物的标准,故选A项。

  10.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绊”,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描述了即使是有进步思想的明清思想家,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还未到全面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

  11.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

  A.反对纲常名教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限制君主权力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黄宗羲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未体现A、C两项;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虽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其思想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B项排除。

  12.“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受到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的影响,第一,西学东渐传过来的主要是科技文化,第二,明清之际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所以正确选项是C。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主观题练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普通民众,这句话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身立命服务。

  “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因为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希望恢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

  “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学家们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

  ——摘自2012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0期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3)材料三反映的思想与材料二有何不同?

  答案 (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王阳明是心学的创立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致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

  解析 第(1)问应从规范封建伦理道德方面分析;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指出理学家们的追求;第(3)问应从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不同方面分析。

  14.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

  答案 (1)经济现象:商品经济发展,物资流通繁荣;商人阶层生活富裕。影响:社会出现拜金主义的风气;冲击传统道德和儒家义利观。

  (2)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科举仕途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或狭隘的人才观念阻碍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

  (3)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明朝中后期之后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这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东平府上纳香蜡……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即可回答。第(2)问比较容易回答。第(3)问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回答。

6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