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读后感 >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和“月”作为线索贯穿《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在跳跃的时间中缓缓地讲着故事,在爱与被爱中来回: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一样时代、有着不一样资料,却又交错扭结的感情杯具。

大约远在公元七世纪,一群群头上缠着白布的中亚和西亚商人,追寻传说中东方帝国的繁华,辗转数千里,来到东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让他们从此停留。岁月流转,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在千年的历史中他们始终坚持着自我特有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对于这个民族本觉陌生,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在一个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这本书带着我与一个穆斯林家庭一齐,走过时代长河中的许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韩子齐嗜玉如命,战乱年代,为了保护自我的藏玉,他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他抛下妻儿,远渡重洋。仿佛命运的作弄,在异国他乡,他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走到了一齐。战争结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国,带着感情结晶女儿韩新月。他的妻子纵有再多的委屈,应对自我的妹妹,自我的丈夫,应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怎样可能让自我没有丈夫,让儿子没有父亲?仅有梁冰玉明白,这个家是容不下她了。于是,韩新月便失去了亲生母亲的陪伴。韩新月委屈,不解,为什么照片上的妈妈看着那么慈祥,而现实中的妈妈,却是那么的陌生……随着新月的长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渐渐落幕,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又在上演。

韩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丽,聪明,善良。与一个女孩的所有的赞美词汇都能够加在她身上而毫不夸张。她爱她的家,却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妈妈的争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妈妈的盛气凌人,她更不明白妈妈看到她似的眼里偶尔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与楚雁潮的感情完美而又坎坷,却被无常的生命,斩断了所有的梦想……

在新月离去多年之后,远走异国他乡,做了一辈子如无根飘萍的梁冰玉回来了。这个不被人承认的妻子和母亲,为了寻找遗失的亲情,为了寻找日思夜想的女儿,踏着自我的痛苦急切地回来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见到的和不愿见到的却都已被岁月带走。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2

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合上了这本书。最终,《穆斯林的葬礼》看完了,无法抑制的眼泪不知流了多少。心灵深深地被震撼,自我的喜怒哀乐,全被牵引着,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仍然在我脑海中徘徊。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一样时代、有着不一样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感情杯具。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冷峻的文笔,深情回望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古老的“博雅”宅,出了“玉魔”“玉王”;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爱恨交织;北大未明湖畔的月影,穆斯林墓地里的白玉石碑。楚雁潮、韩新月,生死离别。最终,玉儿在墓地中缓缓穿行,满脸沧桑地抬起头发现天空中出现一轮新月。

“泪水洒在黄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来,躺在新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再起来了,不愿意离开那里了!”读到这,我又梗咽了。命运的安排,把他们分开了,但他们的感情是伟大的。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在她以优异成绩考取北大外语系,并找到了爱的归宿时,死神也正在向她悄悄走来,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那一首《梁祝》还在耳边回荡,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在我眼里是她可恶的,自私的。她把亲生儿子天星的感情毁了,也差点毁了新月的感情。对于母亲精心布置的婚姻,孝子天星又能怎样办呢?韩子奇,辛辛苦苦把持了一生的奇珍斋没了,那些和他同生共死的藏玉也在___中毁于一旦,他的心死了,含着对女儿的爱和对梁冰玉深深的思念而死了。

回过头来想想自我,与书中主人公的命运相比,我们是幸运的,至少我们还拥有生存的权利,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或许你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可是越过了这些鸿沟,我们还能潇洒地走下去。所以,请珍爱生命,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3

很在就听说过有一本书名字叫做《穆斯林的葬礼》,那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由于孤陋寡闻,并不知晓其中的“穆斯林”是为何意,偏执的把其看作是一位外国佬的名号。此刻想起来着实是闹了个大笑话。原先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称之为穆斯林,这也是我来兰州之后才明白的。毕竟那里少数民族聚居,回族,维族等少数民族甚多,并且都是穆斯林。长期下来耳濡目染,对我这个从未接触过穆斯林的人来说应当是大开眼界,对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略知一二了。

某次与舍友闲谈,无意间提起了《穆斯林的葬礼》,舍友表示很早就读罢了,并且对其评价甚高。心中不觉有种失落感,自叹读书太少,虽早知其名,却无动于衷。杨绛先生以往说过:“读书太少,想法太多。”我深感自我读书不多,想法更少。

在学校这本书是很难借到的。图书馆仅有少之又少的几本,外加年代久远,表面破旧不堪。大抵是因为太早出世,太早出名,太多人看。

好不容易拿到书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作者简介:“豁达,女,回族,国家一级作家......”原先作者本人就是穆斯林,怪不得她写的是关于穆斯林的书。

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看完了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穆斯林的葬礼》。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一样时代,有着不一样形态却又交错扭曲的感情杯具。主要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文学作品中性格迥异,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示的是伊斯兰文化与华夏礼貌在历史长河中的碰撞与融合。

文章的构思也极为巧妙,以“玉”和“月”作为两大部分的主线,“玉”和“月”之间互留伏笔,循环渐进,环环相扣,渐渐融合,最终两者接近之时令人豁然开亮,恍然大悟。

文中穿插的是琢玉高手的独特技艺和心路历程,回族人民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屈辱的战争历史背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历史片段等。不论是语言描述,动作描述还是心理刻画,作者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撼动读者的心灵。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4

霍达说:“我并不认为自我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和经历,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的确,能令人内心产生巨大波澜、仿佛理解了一场心灵洗礼般的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读罢《穆斯林的葬礼》,我宛若置身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与书中血肉鲜明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人生世事。天星在顿悟自我的感情葬送在母亲手中时,满腔怒火,他想为他尚未来得及结果就已被厉风刮残的花朵般的感情讨个说法,只是,他不能。他明白母亲爱他,妻子把身心都交付给了他。所以,他只能行尸走肉般游荡在街上,任凭雨点在他身上肆虐,任由无奈在啃噬他的心,放手让一切把他狠狠打击。他是家中长子,他的不满与委屈只能在这倾盆大雨中洗净,大雨过后,他还是要应对一切,可是,在风吹雨打中,他的腰杆更加挺拔傲然,证明他已是真正的男子汉了。生活之不如意十有七八,哪能一受挫就摞挑子不干呢?一场撕心裂肺过后,即使拖着残躯,也要直面挫折。惟其如此,才显得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对待坎坷坚韧。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也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韩子奇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被虚幻的凡尘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我痴迷的一生。直至弥留之际,他才醒悟过来,可是,人生的路已经不能回到去了,他只剩下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我们总会迷恋一些东西,甚至为此而干出骇人惊俗的事情来,可是我们终究会明白,刻骨铭心或如痴如醉,终会被时间洗刷得不留痕迹。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说:“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能够一向住到世界末日。”我不相信人死后会有天堂、轮回,我只明白人死了,便是死了。无论生前富贵辉煌与否,都只能化为一抔黄土。

如此一想,我似乎有点明白佛家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了。当你的心灵不被繁华世俗所约束时,也就无需净化心神了。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5

刚看到书皮上的那一弯新月,那种神圣和庄严,透彻的穿过身体,像是在探寻,又像是在欣赏。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资料,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亲情和感情的帮扶下一次次的站起来。终甩脱不掉。哪怕是一个小人物糟遇了不测或是遇到了麻烦,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凄凉的爱,终使人悲痛。一个个故事情节,成了人们常挂嘴边的话题。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述,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以往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感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境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我的感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

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终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境也不禁的随之变化。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6

文章的的结构奇特,文中所表现的两代人感情故事更是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特别是新月和楚老师之间的爱情,不知曾让多少女孩子落泪。我不忍落泪,不是我不为之感动,不是我不为之悲泣,只是因为我是男子汉,所谓男儿流血不流泪是也。可是,不知多少次我的眼角也闪烁着泪花,只是这类化不曾落下。泪花闪烁,为的是新月与楚老师爱情的真诚,为的是他们的感动,更为他们爱情的的凄美。读完这篇小数,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何如此残忍,要赋予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

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爱情了吗?好像找到了,又好像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新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在茫茫人海中她找到了那个深爱着她,也是她爱的人。不幸的是那痛苦并短暂的一生。

另一个世界有着另一份感情。

新月爸爸那一代的世界,主角非新月的父亲韩子奇莫属。对于这位主人公韩子奇先生的评价曾经一味的变化。当最初的易卜拉欣成为梁亦清的徒弟市我看到的是勤劳,刻苦,积极向上的韩子奇。当他背弃奇珍斋而投奔汇远斋时我甚至愤怒,后来才知道那是忍辱负重,那是卧薪尝胆。当他扔下孤儿寡母为了玉而漂洋过海去往英国时,我只有茫然和无奈。因为我了解那些玉在韩子奇心中的分量,那就是他的命。可是一想到我那被弃下的孤儿寡母时,我又心如乱麻。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韩子奇是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的一生,为玉而生为玉而亡,为他的玉事业执着的奋斗着,他是当之无愧的“玉王”。

可事情的问题就发生在韩子奇流 亡英国的十年。他与另一位主人公梁冰玉——他的师妹,他的妻妹。他们抗拒不住,产生了爱情,于是有了韩新月,有了新月那痛苦并短暂的一生。

这是一幕悲剧,无论是对韩子奇,梁君璧,还是韩新月来说这都是一处彻彻底底的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7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这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这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这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8

“感情,是一种信仰,它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穆斯林的葬礼》

那些年,沈佳宜错过了柯景腾;致青春里,郑薇错过了陈孝正;前任攻略里,罗茜错过了孟云;同桌的你里,周小栀错过了林一;匆匆那年里,方茴错过了陈寻。穆斯林的葬礼里,梁冰玉错过了奥立佛。

那些年里沈佳宜嫁的人,不是他最爱的柯景腾;致青春里郑薇最终的最终,也没和陈孝正在一齐;前任攻略里罗茜喜欢了孟云十四年,可是她嫁的人不是他;同桌的你里小栀说我愿意时,旁边站的人也不是林一;匆匆那年里陈寻终是背叛了方茴;穆斯林的葬礼里,奥立佛终是遗憾而去,终究输给了现实。

因为战争,他们的感情种下种子

“西安事变”发动了,中国内忧外患,战争一触即发,“玉王”韩子奇急于保护他的玉,踏上了英国的路。燕京大学的玉儿,因为感情的背叛,已经无颜应对她的祖国与同学。她随奇哥哥,到了英国,遇上了奥立佛。或许,从奥立佛见到玉儿的那刻开始,感情就在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心中萌发了。奥立佛陪玉儿考牛津,逛花园,买花。感情的根愈发的深,只待有一天破土而出。最终,在奥立佛苦苦藏了三年的感情之后,一场电影,使他的感情“暴露”了,可是玉儿,却碍于她有一段失败的感情,不敢承认她的感情。

因为战争,他们的感情最终错过

希特勒的魔爪已经伸向了伦敦。此刻的伦敦已不如昔日。白天是死寂一般的存在,黑夜就如同死神一般的降临。大炮声,哭泣声,呐喊声。恐惧笼罩着整个伦敦。圣诞节到了,亨特太太买了鱼·牛肉和鸡蛋。而奥立佛却去了街上,一夜未归。大家都去找,却不曾想,找来的确是已经凉透了的尸体。奥立佛的手里还紧紧握住了一朵玫瑰,只是为了让玉儿看看,冬天,伦敦也会有花。明白了这一切,看透了这一切。玉儿的泪珠也掉了下来。此刻的玉儿,明白了奥立佛的感情,那是超越生死的感情啊!玉儿最终承认了自我的情感,但这一切,都已经结束,都已错过。世上不会再有一人是奥立佛,只会有一块永远的墓碑,刻着奥立佛的名字。这是他们感情的坟墓。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9

冰心曾称《穆斯林的葬礼》为“一本奇书”。作者霍达用她独特的哀伤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梁、韩两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玉月交融的凄美故事。

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完最后一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纳兰性德的四句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如果一切从头开始,璧儿与玉儿未与易卜拉欣相遇,如果新月与楚雁潮不曾相识相知,命运的齿轮是否会有所改变?穆斯林的葬礼,究竟埋葬了什么?要解答这一切,必须从璧儿——梁君璧开始。

少女时期的璧儿是全书中最美好的人物,连后来近乎完美的新月都要逊她三分。她聪慧贤淑,虽未曾读过书,却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普;她孝顺父母,疼爱妹妹,买回的樱桃一定要父母妹妹先尝;她刚强不屈,在父亲病逝后丝毫不屈服于仇人蒲绶昌……她温柔而坚毅,几乎完美的形象让人爱惜不已。然而,她唯一致命的弱点——眼界窄小,没有文化,成为了日后所有悲剧的源头。她不理解爱情,只懂得“过日子”;她学不会宽容,逼垮了赖以生存的奇珍斋;她不明时局,导致了新月的意外出生,导致了下一代人更悲惨的命运!惹人爱的璧儿,咄咄逼人的韩太太,梁君璧的转变让所有人心寒,究竟是什么使她的形象天翻地覆?

是时代!

抗日战争前,百姓们的思想仍停留在一粥一饭,而八年抗战开始后,无数有识之士开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思索,澎湃的思潮涌动,新一代青年诞生于世。一生嗜玉的韩子奇,成为了其中一员,而梁君璧,旧时代培养了她腐朽的思想,不可能再有任何改变,她永远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市民!而她的妹妹梁冰玉,同韩子奇思想一致,惺惺相惜,两代人的悲剧由此而始,可笑可恨!

可以说,梁君璧是一个迂腐的简·爱。伊斯兰教没有婚嫁“门当户对”的观念,更没有不允许汉回通婚的戒律。然而,梁君璧嫌弃回民姑娘容桂芳出身低下,又厌恶楚雁潮是一个汉人,从而使天星和新月,一个沉闷终生,一个猝然离世。既然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梁君璧她又为何牺牲子女的幸福,去追求所谓伊斯兰教的“纯净”,可叹可悲!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10

霍达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更愿意相信,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中融入了自身的感悟和经历,和作者共同创造了文学。”的确,能令人内心产生巨大波澜、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洗礼般的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我宛若置身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与书中血肉鲜明的人物共同经历了人生世事。天星在顿悟自己的爱情葬送在母亲手中时,满腔怒火,他想为他尚未来得及结果就已被厉风刮残的花朵般的爱情讨个说法,只是,他不能。他知道母亲爱他,妻子把身心都交付给他。所以,他只能行尸走肉般游荡在街上,任凭雨点在他身上肆虐,任由无奈在啃噬他的心,放手让一切把他狠狠打击。他是家中长子,他的不满与委屈只能在这倾盆大雨中洗净,大雨过后,他还是要面对一切,但是,他是在风吹雨打中更加挺拔傲然的腰杆,证明他已是真正的男子汉了。生活之不如意十有九,哪能一受挫就摞挑子不干呢?一场撕心裂肺过后,即使拖着残躯,也要直面挫难。惟其如此,才显得对生命尊重,对生活热爱,对坎坷坚韧。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世上,也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韩子奇在云游传教的途中,在前往麦加朝觐的途中,被虚幻的凡尘蒙蔽了双眼,在珠宝钻翠、奇石美玉中度过了自己痴迷的一生。直至弥留之际,他才醒悟过来,可是,人生的路已经不能返回去了,他只剩下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我们总会迷恋一些东西,甚至为此而干出骇人惊俗的事情来,可是我们终究会明白,刻骨铭心或如痴如醉,终会被时间洗刷得不留痕迹。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说:“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我不相信人死后会有天堂、轮回,我只知道人死了,便是死了。无论生前富贵辉煌与否,都只能化为一抔黄土。

如此一想,我似乎有点明白佛家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了。当你的心灵不被繁华世俗所约束时,也就无需净化心神了。

穆斯林的葬礼800字读后感篇11

读过回族著名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之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梁君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君璧个性鲜明,性格刚强,书中说:璧儿还比母亲更胜一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梁亦清小小的“账房”。梁冰玉却叫她“管家婆”。我个人认为她是一个能干、做事果断、刚强,但眼里不揉沙子的人。

在小说中,她与妹妹梁君玉的矛盾最突出。首先梁君璧是韩子奇的妻子,由于战争爆发,韩子奇不得不带着他用半生心血收藏的珍贵玉器,随着沙蒙。亨特远渡重洋去了英国,受到感情挫折的梁君玉执意随韩子奇前往。没想到,因为战争他们在英国一住就是十年,十年两茫茫,他们与中国的亲人完全失去了联系。一再受感情折磨的梁冰玉却与相依为命的韩子奇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女儿韩新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子奇在与梁君璧取得联系后,他们又不顾一切的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北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博雅宅”。他们没有想到梁君璧无法忍受这母女俩,韩子奇又不肯为了感情抛下爱子韩天星,绝望的梁冰玉留下韩新月后,独自回到英国。从此,这姐妹俩反目为仇,失去一切联系。表面看起来,梁君璧胜利了,可是从这一天起,韩子奇和梁君璧之间的夫妻感情也已名存实亡。从情感方面来说,梁君璧是失败的。

梁君璧是个独断专行且不懂感情的的女人。从儿子天星的婚姻来能看出这一点。天星与同厂的女工小容子感情很深,但梁君璧看不起小容子的出身,设计让小容子离开了天星,并暗中撮合天星与新月的同学陈淑彦结婚,而天星一切都被蒙在鼓里,使得天星在厂里抬不起头来。梁君璧亲手毁了儿子的感情,毁了他的名声,但她是最爱天星的,她想儿子设计人生,儿子不理解她,甚至恨她,因为她不懂感情。

其实梁君璧又是最大的受害者,她留住了韩子奇,但他失去了韩子奇的心。她把对韩子奇和梁冰玉的恨转嫁给了可怜的新月,其实当新月年纪轻轻撒手人寰时,她何尝不痛苦。

梁君璧虽然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没有去珍惜她,也许内心的痛苦太多太多……

14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