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题附答案译文
湖南中考文言文阅读原文
注:①僦:租。②桯(tīng):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xiāo)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湖南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
9.【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10.【题目】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题目】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2.【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13.【题目】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湖南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9.D【解析】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大意理解是“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可见“重”的正确理解是“慎重,不轻易”。
失分点提醒:本题回答难点是练习语境判断。如果按照代入法进行检测,D项可以粗略理解为“诸长吏都敬重他的心意”。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是忽略了句子中“违”字的存在。
10.A【解析】A项“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项前句“因”是“于是”;后句“因”是“趁机”;C项前句“以”是连词,表承接;后句“因”是介词,“因为”;D项前句“而”表修饰,后句“而”表递进。
失分点提醒:本题容易判断错误的虚词是“因”。“因击沛公于坐”是课内的句子,“因”理解为“趁机”是容易判断的。“因直前托视疾”是文本中的句子,如果不联系前后文也可以理解为“趁机假托探病径直入内”,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1.C【解析】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表明的是其不屈于权贵。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都是说明其清贫的,和“明节避世”无关。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关注题干要求,“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如此就要对“明节避世”有准确的理解。
12.A【解析】A项“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失分点提醒:本题判断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仔细阅读文本首段内容,“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如此就可以发现A项的表述上的时间上的错位。
13.【答案】(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解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有(1)“多”敬重;“因”于是,就;“罕见”古今异义,极少有人能见到他;“去”离开。(2)“会”应该;“交亲”朋友和亲戚。“避之深”决绝地逃避。(3)“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死后。“辱”辱没;“足”足够。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点在于实词的正确理解上。第一句的“多”,第二句的“会”“交亲”,第三句的“若余若水者足矣”都是翻译的难点。
湖南中考文言文阅读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湖南中考语文文言文强化题附答案译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