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敕勒歌》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注释

  [1]敕勒川:泛指当时敕勒人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敕勒:古代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原名狄历族,—名铁勒族,也称为高车部。系原匈奴族的一支后裔。

  [2]阴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内蒙古草原。

  [3]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即蒙古包。

  [4]野:郊外,原野。

  [5]见:同“现”。呈现。

  《敕勒歌》翻译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赏析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敕勒族民歌,诗文是由鲜卑语翻译成汉语的歌辞,是我国古代诗歌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为我国各族人民所传颂。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放牧时所唱的牧歌,是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纵情讴歌,充满自豪、雄浑而豪放。当时的敕勒人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分布在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敕勒川,泛指当时敕勒人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而阴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内蒙古草原上,西起黄河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全诗一开篇,就以美丽的草原和雄伟壮丽的大山为背景,呈现出一股巨大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即蒙古包,浩渺的蓝天像无比巨大的毡帐,笼罩着浩瀚的草原。诗句不仅以独特的民族化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苍茫的天宇,又自豪地表示了家园的无比辽阔。与南方等农业地区人们固守在一定的地方不同,敕勒族等游牧民族逐水而居,经常迁徙,天地之间,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视为自己的家。这两句充分地显示出北方民族的典型特点,因此而视野特别开阔,性格自由豪放,景色尤其壮美。

  “天苍苍,野茫茫”,浩瀚无涯的蓝天下,是满目葱绿、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浑浑浩浩,苍苍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地是如此广阔,在这苍茫的天地之间,劲风吹拂丰茂的草原,茂密的绿草中牛羊成群……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于这神来之笔,使苍茫无垠的草原充满了无限的蓬勃生机;由于这神来之笔,尽管诗中丝毫没有出现人,但我们看见了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们才是这里的天之骄子。《敕勒歌》只用了二十七个字,就如此形象地描绘了天空、大地、高山、草原、牛羊等壮观场面,这一切,像是一幅与天地齐观的民族风情图,苍莽辽阔,震魂慑魄,令人心旷神怡。

  南北朝时,与南朝繁荣绮丽的文坛不同,北朝一片萧条,然而乐府民歌却一枝独秀,与南朝乐府一起,成为这一时期文坛双璧。与南方山重水复的江南水乡、燕舞莺啼的荷塘柳色不同,北方那广阔无垠的草原风光,横无际涯的大漠戈壁,使人心胸广阔、情绪酣畅,因而民歌也风格迥异。南歌大多描述缠绵婉约的情爱,委婉细腻;北歌则倾向抒发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怀,直率粗犷。题材上吴声西曲基本写男女爱情,而北歌则多写战争惨景、人间疾苦、民风人物等,视野开阔得多。然而对风光环境描写的不多,像《敕勒歌》这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北方特有的自然风光的真正是凤毛麟角,因而异常珍贵。

  《敕勒歌》是当时敕勒人众口传唱的牧歌。相传公元546年秋天,由北魏分裂的东魏在高欢的带领下攻打西魏,久攻不克且伤亡惨重只好撤退,于是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失败的情绪笼罩全军。高欢为了激励大家的情绪,就令能征善战的敕勒族大将斛律金给大家唱《敕勒歌》,年过六旬、两鬓斑白、战功赫赫的老庄严地站起来,用鲜卑语唱出了这脍炙人口的敕勒族民歌。他那悲壮苍劲、慷慨激昂的歌声,让大家看到家乡雄伟的阴山,广袤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成群的牛羊……在场将士无不为之动容,很多人已是热泪盈眶,军心为之大振。

  这首歌辞很早就从鲜卑语译成了汉语,可见这首歌的魅力与影响,并使今天的我们得以欣赏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


猜你感兴趣:

1.木兰诗古文翻译及词句注释

2.木兰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3.古文《容斋随笔》翻译节选

4.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翻译

9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