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资讯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

时间: 思晴2 资讯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一):激发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成就动机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成就动机弱的学生则不够努力,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知道自己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3.设置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优秀学生为榜样,使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该闪光点迁移到学习上。这需要教师所发现的闪光点是准确的,对该学生所提供的奖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小学生刚入学时自我概念较强,当遇到挫折时,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重复多次失败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产生无助感,学生便不愿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制订可行的目标:制订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教会学生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景,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先演示实验或学生先按教师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针对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要学生说明现象变化的原因。这是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又如,数学课上,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提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这是在教学结束时创设的一种问题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成功的期望。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反馈”

  在此指的是给学生提供关于其成绩的信息。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知道自己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奖励与惩罚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和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确的运用奖励和惩罚是激发学生动机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合理的运用奖励与惩罚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过,奖励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过分或过多的惩罚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和学习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效果,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好效果。所以,激发学习动机,也要妥善的进行奖惩。运用奖励和惩罚时应注意: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第二,奖励和惩罚一定要公平;第三,奖励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二):德育及小学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汁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小学德育

  概念及特点: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体说来,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只对于学校德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中学德育、大学德育。

  (三)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1.小学德育的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儿童逐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一些不良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要教给儿童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他们逐步学会科学的看待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污染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逐渐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引导儿童根据我国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也就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因素构成。

  2.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具体概括起来,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第三,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帮助儿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第四,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帮助儿童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

  第五,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所具有的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第二,帮助儿童理解理想对于人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诱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的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地树立起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第三,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对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儿童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第三,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问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

  第二,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第三,安排劳动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第二,培养儿重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修边幅,尊敬师长,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注意语言美、仪态美和行为美等。

  第三,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老老实实、埋头苦干许多优良品质。

  (四)小学德育的意义

  第一,小学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之一;

  第二,小学德育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发展,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

  第三,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知识点(三):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的心理健康者的十项标准是: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适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练习题:

  【单选题】下面哪一条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

  A.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B.智力超常

  C.自我调控能力

  D.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答案:B

  【简答题】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猜你感兴趣: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2.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和答案

4.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含答案

5.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带答案

9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