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行测文章阅读模拟练习附答案解析

时间: 焯杰2 言语理解

  为了防止伪造电子现金危险的发生,就需要( )。

  A.使用电子签名和水印

  B.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

  C.使用电子签名和数字信息

  D.使用网络技术和加密技术

  1.2.

  完成“数字商品交易”,依靠的条件是( )。

  A.依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间的信息交换

  B.依靠有关商品的信息列出供选购

  C.依靠生产地和消费地不管多远都可以进行交易

  D.依靠电子现金蕴藏的创造巨大数字商品市场的可能性

  1.3.

  对于“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可以直接用来购物”和“电子现金本身并没有价值”两句话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电子现金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是一种数字信息

  B.电子现金这种数字信息,要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

  C.电子现金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是通过数据交换实现现金功能

  D.电子现金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实现数据交换功能

  1.4.

  下列选项中,对电子现金的优势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现金的使用过程中商家不再承担假钞的风险

  B.电子现金是绝对不会丢失的

  C.用电子现金购物可以免费送货

  D.电子现金的使用帮助人们实现无地域限制和无时间限制购物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交易中把有关商品信息列出供选购,提货时才取出真正的商品,这就是数字商品

  B.电子现金这种新的货币形式的出现,反映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的进步

  C.电子现金在向多家店铺支付前,先要防止电子现金持有者将其复制

  D.电子现金这种货币形式和信用卡不一样,它本身并不是货币,而只是一种数字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他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例如,有迹象表明,近20年来,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况逐渐恶化。从1960年到80年代末,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44到1989年的0.55。又据统计,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所得收入与最穷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从1960年的11.11:1增加到1989年的17.11:1。可见,全球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扩散到所有国家,贫富差距还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说:“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

  挑战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因为 。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即如果说在上一个百年,后发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的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了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加严峻。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初步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与前两步战略相比,第三步战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是要达到“温饱”、“小康”这样相对明确的指标,而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a]指标,因而也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尽管我们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的新型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不到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不到10%。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就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

  2.1.

  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 )。

  A.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B.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方面落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

  D.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

  2.2.

  与知识经济比较而言,工业化经济发展最大的弊端是( )。

  A.消耗稀缺的资源、污染环境

  B.造成了全球贫富差距过大

  C.形成了技术壁垒

  D.无法拉开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2.3.

  文中谈到发展中国家从对待机遇的角度看,应当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

  A.注意知识的积累

  B.工业化和知识化并进

  C.发展新型经济

  D.快速实现体制改革

  2.4.

  下列说法,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在于创新

  B.知识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C.当代经济的发展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D.关于知识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其他资源具有强大支配力、控制力、渗透力

  2.5.

  下列对我国的现状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东部广大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某些有利条件

  B.我国只有西部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

  C.我国西部地区没有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的新型经济

  D.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2.6.

  文中[a]处应填人的词语是( )。

  A.艰巨的

  B.活跃的

  C.紧迫的

  D.动态的

  2.7.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本文结束语的一项是( )。

  A.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

  B.总之,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C.总之,我们必须发展知识经济

  D.知识经济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呀

  2.8.

  根据上文,下列对基尼系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尼系数为0,则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B.基尼系数是衡量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C.基尼系数越高,收入的差距越悬殊

  D.基尼系数是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和最贫困人群收入的比值

  2.9.

  下列选项中,适合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 )。

  A.路遥知马力

  B.磨刀不误砍柴工

  C.机会只偏爱有准备者

  D.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根据下文,完成各题。

  艾滋病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乌干达这个国家就是因为国内1/3的劳动力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国民生产总值已下降了30%;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泰国,由于艾滋病严重流行,其经济损失达85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降低20%。研究报告说,艾滋病流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在中国,前两个阶段的影响都已出现。

  据专家分析,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他们既是主要的家庭劳动力,又是主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按云南省统计的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龄(28.4岁)、中国人平均劳动年龄(59.7岁)和每人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1.5万元人民币)计算,一个人因感染艾滋病而减少创造财富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约47万元人民币。以此推算,目前全国艾滋病感染人群达100万(保守数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教授警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如果不加大防治力度,就会使病情恶化,马上变成艾滋病病人。而由于医药负担沉重,一个病人会使两三个人变成赤贫。到2010年,全国如果出现1100万感染者,以800万农村感染者来计算,由于艾滋病所造成的贫困人口将高达2400万到3200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艾滋病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中国现在有2000万人已经脱贫,是世界上第四大贸易国,也是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中国正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未来是光明的。但是,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的话,就将使中国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如此说法不幸成真,中国的GDP未来10年将累计减少400亿元收入;如感染人数较少,则未来10年中国的GDP总量比没有流行艾滋病累计减少225亿元。

  3.1.

  根据文意,对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艾滋病人少为社会创造财富约31年而造成的损失

  B.一个艾滋病人需要国家提供的生活救助费和医药费用是极高的

  C.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损失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

  D.艾滋病的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3.2.

  根据原文,对艾滋病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艾滋病防治力度不够

  B.医药负担深重

  C.家庭劳动力丧失

  D.患者大都生活在农村

  3.3.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这将使中国已获得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B.艾滋病蔓延对经济发展和脱贫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C.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

  D.目前艾滋病还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应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3.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村,一个人得了艾滋病后会很快传染给全家,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

  B.艾滋病的流行将影响中国在世界大国和投资接受大国的地位,从而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C.我国要保持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艾滋病的蔓延

  D.艾滋病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因此只有控制艾滋病在农村蔓延,才能控制中国的艾滋病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以下各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 《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 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 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 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 “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4.1.

  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4.2.

  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徒跣:本义是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B.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C.踟躇:举步不定、犹豫不决

  D.趋礼:古代官场中的一种行走的礼仪,要求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姿态

  4.3.

  不是作者所说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

  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4.4.

  对颜回效仿孔子走路的原因的理解,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崇拜孔子,想要学习孔子的一切

  B.颜回走路太难看,常受到他人的嘲笑

  C.在颜回眼里,孔子的步法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

  D.在当时,孔子被确定为君子的典范

  4.5.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C.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D.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

  哟!

  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嬉笑的,悲哀的,目眦怒得欲裂的面容,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嫌弃。它们一点儿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的,白的还是白的,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

  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的小玩意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可是你褒奖他的时候,他虽是很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你指责他的时候,他虽是懊恼,脸上偏要显示出乐于纳言的颜色。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我们要学做面具,但不要戴它,因为面具后面应当让它空着才好。

  5.1.

  第一句话具有统括全文的作用,横线上应填充的文字为( )。

  A.人面却不同

  B.纸制的面具则不同

  C.纸制的面具更不同那人面

  D.人面原不如那纸制的面具

  5.2.

  对文尾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因为面具虽然称作假面具但它不会做假

  B.因为面具固然有真实的一面但它毕竟是假面具

  C.因为面具有真有假,真假令人莫辨

  D.因为面具不会变化,假就是假,真就是真

  5.3.

  短文将人面与面具对比,其用意强调说明的是( )。

  A.人面有时比面具更假

  B.面具有时比人面更假

  C.人面比面具更善于表演

  D.面具比人面更善于表演

  行测

文章阅读模拟练习答案解析:

  1.1.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文章第二段第一句提到电子现金有被伪造的危险,接着由“为此”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即“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

  A项的“水印”是纸币上使用的,且不能防止伪造电子现金危险发生;C项的“数字信息”和D项的“网络技术”,材料并没有提到这两种解决方法。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文章最后一句“在数字商品市场中,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的信息交换完成交易”可直接推出A项内容即为完成数字商品交易依靠的条件。

  B项内容是“数字商品”的内涵,而非“数字商品交易”的条件;C项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数字商品交易的好处,也不是完成“数字商品交易”的条件;D项内容是之所以使用电子现金来进行数字商品交易的原因。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语句理解题。

  文章第一段最后在解释电子现金时,由后文“是种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仅仅通过数据的交换便可实现现金的功能”可知C项表述是对题目两句话的正确理解。

  A项“仅仅”的表述有误,电子现金是种数字信息,但题目的两句话除了强调它是没有物理实体的一种数字信息之外,还强调它能够直接购买东西,实现现金的功能,其意义不仅仅只是一种数字信息;B项没有体现题目第一句话提到的货币功能;D项本身表述有误,电子现金实现的是“现金功能”而非“交换功能”。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二段最后几句即在叙述电子现金的优势。由最后一句中“无论生产地和消费地相隔多远,都可以一样进行交易”可知电子现金可无地域限制购物,且面对数字商品,电子现金可随时购物,故D项正确。

  由第二段“但”之后的句子可知,电子现金一样存在被复制的危险,故A项表述不正确;同样由电子现金可以被复制冒用可知它也是会丢失,故B项也不正确;文章并没有提到用电子现金购物可免费送货,C也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D。

  1.5.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表述错误,提取D项的主干是:电子现金本身并不是货币。而由原文可知事实上它是一种货币,故选D。

  A、B、C项均可在原文中找到同义替换。

  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定位原文,发现第二三段主要讲述了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一是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二是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由表递进的关系词“更”可知第二点是挑战的主要来源,即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所以D项正确。

  A、B项都是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的挑战,不是主要来源;D项不是挑战的来源。

  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为代价”,可知传统产业的弊端就是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根据上下文可知我国的传统产业就是工业化经济,就是因为工业化经济存在这样的弊端所以一直想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成知识经济。故A项正确。

  B项是知识经济和工业化经济都会遇到的问题;C项是知识经济的弊端;D项不是工业化经济的弊端,而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根据文章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抓住机遇,必须……”一句可知,对待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所以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相应的应对方法。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中说知识经济的发展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并不是说知识经济具有负面效应。全文都在说知识经济比工业经济更能带给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展,所以B项“负面效应”表述错误。

  A项是对知识经济的总结概括,表述正确。阅读可知当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而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正相关”,所以可以推出当代经济的发展与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紧密相关,B项正确。根据文章中“知识的分配……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可知D项推断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两句“但是……就整体而言……”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所以D项表述正确。

  A项“广大沿海地区已经具备”表述错误,应为“某些地区”;B项“只有西部地区”表述错误,文章说的是“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并没提具体是哪些地区;C项属于主观臆断,文章只提到东部某些地区有新型经济,并没有说只有东部有新兴经济,而西部没有。

  故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填空。

  根据空格前文“不是……而是……”可知此处要填入的词应与“开放的”构成并列关系,与“明确的”构成反对关系。所以明显排除A、C。“活跃的”指行动积极踊跃,不能与“指标”相搭配,所以也不选B。“动态的”是指处在运动状态中的,不稳定不明确的,与“明确的”构成反对,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D。

  2.7.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非典型的表面主旨题。

  文章首先提出知识经济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然后分别从内外两方面具体叙述了挑战是什么。接着讲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挑战。所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应该全面概括以上的内容,B项表述正确。

  A、C项都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不能概括完整内容;D项“让人忧”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B。

  2.8.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平衡程度的指标,并不是富有人群收入和贫困人群收入的比值,这从数据上也可以明显看出来,富有人群收入和贫困人群收入在1960年的比值是11.11:1,而1960年的基尼系数是0.44,所以D项的推断错误,当选。

  文章中说近20年来全球收入分配情况逐渐恶化,基尼系数从0.44上升到0.55,可知基尼系数是评判收入分配情况是否平衡的一个标准,所以B项推断正确。基尼系数上升,表述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所以可以推断基尼系数越高,收入的差距越悬殊,并且如果基尼系数为0,就表示没有不平衡现象,故A、C两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9.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空格前“挑战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可知“因为”后填入的内容肯定是解释为什么自身准备不足就会面临挑战,C项“机会只偏爱有准备者”符合语境,当选。A、B、D项与空格前文都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阅读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在文中并未提及。A、C、D三项都是论述艾滋病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属于同义表述。故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第3段,可知A项“对艾滋病防治力度不够”只能推出艾滋病人增加的结论,而非艾滋病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B、C、D三项均可在文段中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D项“艾滋病还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这一说法不正确,根据文章第2、3段都可看出艾滋病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A项正确,可由第4段“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的话,就将使中国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推断得出;B项正确,可在第4段中找到依据;C项正确,由第1段中“艾滋病流行……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可以推断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D。

  3.4.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推断得出。

  A项错误,文章中并未提及;B项因果倒置,应该是先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然后影响到中国在世界大国的投资和接受大国的地位;D项“艾滋病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在文中没有相关表述,因此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第1段最后几句只是说官场中“步行不得迟缓”,并没有提及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需依礼,D项表述扩大了内涵,故选D。

  A项由原文“道路之上……要受到非议”可以推出;B项由原文“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可以推出;C项由原文“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可以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理解。

  C项由原文“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躇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可知是对“踟躇”的理解正确。

  A项由原文可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是“徒跣”后演化出来的引申义,并非本义;B项由原文“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又显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可知“鸣佩玉”是指君子步行之时,佩玉自动发出的声音,并非要用手摇动,且它喻示的含义不仅是显步行之美,还喻示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D项“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的理解有误,文中首段最后指出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

  故正确答案为C。

  4.3.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A项表述为“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概念过大,文章在第一段和第三段确实有提到一些字词的含义,但只是客观解释,并没有深入阐释到语言文字发展历史这一层面,所以选A。

  其余三个选项在文章中均有体现,B项可以从第二段中对步行的不同态度反映儒道两家不同思想意识得到体现;C项可以从第二段中“汉末至魏晋时代……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得以体现;由第一段论述了大量古人对于步行的各种礼仪制度可知,了解步行的内涵可从中看出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所以D项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4.4.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原文第二段说颜回效仿孔子走路受到批评,后文给出了辩解,说明他这么做的原因是“除了他要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C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此点;D项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态度理解题。

  整个材料构成分——总结构,文章最后一句总结全文,“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而前面几段文字也正是在这个主旨下举例分别介绍从“步行”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反映出的不同历史文化现象,可知B项符合作者观点态度。

  A项在原文中无根据,文章首段介绍古人步行受礼法严格限制,仅是客观陈述历史文化现象,并未表态;C项表述与原文不符,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儒学的衰亡是导致人们对美的崇尚更显著的原因之一,而并非C项中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D项属主观臆断,作者在文中第二段也仅是客观陈述了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并未透露出自己态度,“尊道”一说没有根据。

  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从材料最后一句“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可知作者阐述的主体是人面。B、C 选项以面具作为阐述主体,予以排除。文中感慨人面虽然比面具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却总试图隐藏内心表情,不如面具来得真实。D选项“人面不如面具”与文意一致。A选项以偏概全,没有提及比较对象“面具”。

  故正确答案为D。

  5.2.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我们要学做面具但不要戴它”是一个带有转折复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要学做面具好的一面,因为因为面具“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弃嫌,它们一点儿也不改变”;二是我们“不要戴它”是因为面具毕竟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不能充当人面。用面具来遮掩人面,更是不真实的,重点强调面具的不真实性。B选项体现了两层含义,与文意相符。故正确答案为B。

  A选项虽然体现了两层意思,但重点在强调面具不会作假,具有真实的一面,与作者意思相反;C选项不符合文意,面具不存在有真有假;D选项表述片面,只解释了面具真实的一面,没有表现出句中的第二层不真实的含义。

  5.3.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中作者想表达的是面具是真实的,而人面却常常是虚伪的,C选项重点强调人面,符合原文的意思。故正确答案为C。

  A、B 选项都认为面具是假的,故排除;作者的侧重点很明显在人面而不是面具,D选项重点强调面具,排除。

64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