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四川公考申论范文精选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四川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一)

  笃者,定也。目标定,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正逢决胜,第二个百年目标遥遥招手、时不我待;道路定,走中国道路而不是什么别的路,路正,便不惧其远;制度定,“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已写进全面小康新的目标里;气韵定,自豪但不自满,昂扬但不张扬,遇难题不慌张,成功业不浮躁,得失在握,笃定向前。

  行者,实也。“顶层设计”要实,得让解决方案的针尖,对上疑难杂症的麦芒,防止制度虚设,不让改革车轮空转;“基层探索”要实,既不盲人摸象,也不大而化之,以因地制宜求实,以抓铁有痕求实;“治国治党”要实,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全社会的言行,更要把党纪挺在国法前面,让8700万人经得起挑剔和检验;“获得感”要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便利安全、公平公正,让获得有分量,让期待更理性。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大国者,并非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是玩霸权、搞干涉,不是天上掉下馅饼,不是美梦自动成真。大国之大,是治国安邦的责任大,是为民谋福祉的压力大,是攻坚克难时的风险大,是引领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大。

  大国笃行,得有自信、有胸怀、有品格。看得见的进步,仍然存在的差距,大大方方讲出来。已经选定的道路,不断完善的制度,大大方方走下去。到地球村里交朋友,一回生,二回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改革难关前谋突破,得敢闯敢试,经得起挫折,容得下试错,纵有百转千回,不降格以求,不失高远之志。

  大国笃行,得带着底线意识、短板思维、问题导向。中国经济已稳中向好,但合理区间的底线仍要坚守,经济转型的难关远未攻克。城乡治理、安全生产更显依法有序,但“东方之星”翻沉、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仍不断暴露漏洞。大气治污已做了不少治本努力,但驱散眼前雾霾,暂时不免还要靠风。大自然中的绿水青山,“政治上的绿水青山”,都已见新貌,仍有待巩固定型。

  大国笃行,得准确把握好每一点滴的“权”。法治时代,需依法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新的一年、新的五年里,全社会都更渴望这样的良习、善治。深化改革,既要用好、也要约束好政府的权力,如此才能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发挥。搞市场经济,得把仍欠缺的基本产权制度建立完善。而推进所有努力之际,要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权,不如此,中国道路走不好。

  大国笃行,得尊重规律、按规律而行。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我们跟它们打了多少年的交道。尊重规律时就能往前走,违背了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一多半的国人已经住进了城镇里,在城市治理规律面前,我们顶多还只是初中生。创新亦有其内在规律可循,莫以为“双创”只靠灵思一闪。2016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5岁生日,执政将愈67载。对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必须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大国笃行,得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关键是,只强调“增加获得感”不够,得更多关注获得感的得来途径;只强调“公平很重要”不够,得更深入地认识“什么是公平”;只强调“改善民生”不够,得对改善民生的循序渐进特征有充分认识;只强调“人人享有”不够,还得把“人人参与、人人尽力” 变成你我他的共同遵循。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及过“笃行”,这是所有认识过程的最终落脚点。发展理念,要靠笃行来具体体现。改革方案,要靠笃行来细细落实。2015年下半年的6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上,连续6次,次次咬住“落实”讲,明确要求“提高改革的行动能力”。 2016年咱们要忙些什么,党政干部要担当些什么,一目了然。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日子过得真快。以来这三年,8700万党员中的绝大多数很拼很努力,但每一个明天到来时,仍须臾不可松懈,应始终负重前行。“十二五”这五年,13亿中国人都很拼很努力,但当“十三五”到来时,我们仍需在攻克难题中品尝机遇的味道,在防范风险中体会获得的多少。

  2017四川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二)

  以精准扶贫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题中应有之义。

  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扶贫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回顾我国农村的减贫历程、展望我国农村未来的减贫前景,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来看,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让大多数人受益,并摆脱贫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979-201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这是37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最重要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和减贫效应尤为明显。1979-1985年的7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农业生产年均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2%,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用7年时间把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半,最根本的力量是农村改革释放出的增长潜能。

  从包容性增长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帮助边远地区和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涓滴效应出现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实施沿海率先开放战略这一外在因素和区位比较劣势这一内在因素使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地区未能及时搭上全国经济增长的快车,城乡二元体制阻碍农村进一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为对冲涓滴效应递减,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9年超过东部地区,全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从2002年起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2004年起实施农业补贴和主要农产品托市收购政策,从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全国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从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来看,国家拿出专项资金,瞄准贫困线以下的农村人口,取得了明显的减贫效果。由于区位条件非常不利、人力资本极度匮乏,总有一部分乡村和农户,涓滴效应难以惠及,包容性增长难以覆盖,需要靠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早在1982年,我国政府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安排“‘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对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1986年,我国政府提出要对“老少边”地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并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9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在过去30多年间,涓滴效应、包容性增长和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各有各的功能、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是我国有效减贫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受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影响,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将下降,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将进一步减弱。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措施,如以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持续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将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十三五”期间使扶贫标准线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是未来更长时期在我国推进2015年后发展议程、消除绝对贫困和改善底层40%人口的收入状况,都需要加大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的实施力度,特别是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使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017四川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三)

  由体量到质地 从能居到宜居

  ——宜居城市要向生活质量型转变

  当城市不只是元夜时的黄昏灯火,形成农耕时代唯有的狂欢。当城市不只是乌煤蒸汽,呈现世纪之前氤氲的景象;当城市不只是鳞次栉比,彰显人性和现代的光辉。对于城市的理解一步步加深的过程中,政府和民众都盼望,新的城市能在沉寂多年的大地之上照亮彼此的生活。但是目前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城市病”日益突出,带来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公共服务未能完善,产业引领不够到位。如此种种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宜居城市建设要重视生活质量的转变。

  宜居城市体现在资源环境的协调。城市化最初,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在技术条件简陋的情况,依靠资源和规模效应是城市发展起初最为理性的选择,但是后期转型是必然的,但是如今很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严重污染问题,却由于动力不足转型困难。在云南个旧,曾经依靠矿产的城市走向了没落,大量的下岗工人、无所事事的失业者游荡在工人村,一名性工作者匆匆照完镜子,开始了50块一次的出卖身体的工作,一个城市的衰败,那些当年为之骄傲的工人村成为最先坍塌的地方,人们的青春赋予一座被掏空的城市,无助中掩映着悲凉,故事的背后必须看到资源型城市必须要经历转变。所以城市的建设中,转型虽然面临阵痛,但是是必须的,需要充分关照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宜居城市体现在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建设并非只是建高楼圈地盘,里子的建设才是城市宜居的根本,因为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和生存依靠的不仅是住所,还有与之相伴的教育、医疗、娱乐、交通相关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但是在当前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之中,部分存在只重面子建设的现状,地下管道往往经不住暴雨的洗礼,城市路面难免充斥拥堵的车流,政府的智慧和民众的诉求难以上演相遇。这背后无不在拷问宜居城市的本质,无不在说明城市公共服务和设施的健全的重要。因而在城市建设进程之中,科学规划是关键,需要完善地下管网充分留足容量,需要完善道路建设,充分着眼未来。需要在公共服务真正跟上,完善民生方面的服务,方能真正体现宜居。

  宜居城市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引领。城市的出现往往体现的是人的聚集,因而才进一步需要住所,生活衣食住行,于是一个聚居区形成了。之所以要聚集,背后的原始动力是产业,拥有产业民众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础,才能在一个城市留驻并繁衍生息。所以产业引领之于城市,极为重要。在当下,不难看出大量移民城市之中,由于产业的缺乏而百业萧条。由于在移民安置过程之中,缺乏产业体系构建,或者是产业不合理,比如搞奇石产业,但是没有考虑市场因素,搞水产养殖却忽视网箱对于水体的污染,以至于最终居民群体大量出走,市镇发展乏力。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之中,要避免“兴城不行业,见物不见人。”的尴尬局面,真正利用产业引领来形成支柱,实现物质保障上的宜居。

  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句话至今很多人记忆犹新,“城市,让或生活更美好”,虽然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面临着种种的问题,整体还是在进步的。我们只要更加积极去解决城市化过程之中的生活质量改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问题,相信一定能够实现生活质量型城市的转变,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


看过“2017四川公考申论范文精选”

9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