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海公务员申论范文
2017年青海公务员申论范文一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下,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已成社会共识,也带来很大变化。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壮士断腕的行动,体现了我们的大国责任。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更传递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决心:宁愿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调结构、转方式,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走好这样的道路,关键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发展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保护环境、转变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还需提升认识,那就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曾有人这样总结,30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作为执政党,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今天的人民群众,不是对GDP增速不快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不满。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华了,但空气污染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强调,一切工作,都要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现在,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的集体焦虑。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区各部门理应思考,跟上要求、不负期待。
三十多年有效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如今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特别容易引发连锁反应,触发相关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发展,不转变方式,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也需须有个过程,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有效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需然更加突出。但这不是可以坐等无为的借口。“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这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执行中央政策,我们才能用扎实的行动和成效,让环境发生变化,让人民幸福生活。
2017年青海公务员申论范文二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告别雾霾天
离开央视休整一年的著名调查记者柴静,带着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登陆优酷头条,这部由柴静、优酷、人民网联合首发的节目时长为100多分钟,上线1天的点击量已破599万,被点赞6万多次。可以看出人们对雾霾天气的强烈关注。里面列举了北京,山西等多地强雾霾天气情况。与此同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深刻体会到了雾霾在存在,出门能见度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逐渐攀升,我们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会看到很多戴口罩的人们……种种数据和事实都体现出中国百姓的“呼吸之痛”,人们原来出门打招呼都用微笑来展示,现在都用点头,因为都带着口罩微笑也看不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城市之伤。从“两会”的讲话中可以总结出,要想彻底告别雾霾污染天气,应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入手。
第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今年两会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复强调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积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去实现发展,已成社会共识,大家心里都明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粗放式增长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我国政府正在加大政策投入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其促进雾霾污染的彻底解决。
第二,官员转换政治心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在认识上的达标是一方面,行动上是否过关是还需考量。尽管雾霾围城频频敲响警钟、触动切身利益,等到真正决策压缩落后产能,需要放弃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时,却又患得患失、下不去手。还有些地方,仍抱有“先上马再说”的侥幸心理,认为有效发展是自己的事、治污是别人的事,不抢抓眼下机遇就会在长远上吃亏。凡此种种的错误心态,是导致领导干部不能下决心从行动上彻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解决雾霾污染的根源所在。因此,要让各级领导干部从心态上转变,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思想,不能只一味注重GDP和个人政绩,更应从自身切身利益,从百姓生命健康出发,让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彻底远离我们的生活。
第三,公众积极配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话题,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就一定离不开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而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是停留在政府治理和中公教育专家保护上,作为最广大的群体——公众的力量没有被调动起来,因此,要公众积极配合政府,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人民大众可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天坚持能走路就不乘车,能乘车就不开车,减少尾气的排放,为解决雾霾问题作出贡献;公众也可以将自己发现的严重污染企业,高能耗或高污染项目向媒体或政府举报,彻底杜绝这些企业滋生的空间。
空气污染不能靠大风来解决,而要从政府加大治理力度,官员转变错误心态和公众积极参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雾霾污染的严重问题。
2017年青海公务员申论范文三
高举“生态终身问责”利剑 建设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
恩格斯曾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界的索取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生态系统“苦不堪言”,也让我们“负债累累”。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可以说,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曾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来诠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法律是红线、法治是底线。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触碰、不得突破。”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堵住环境保护空白领域,筑牢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防护墙。对官员任期内的生态严重污染进行问责,尤其是终身追责,更是打出了一记重拳,给官员的施政方针提前打“预防针”,警告官员切莫因小失大,即使退休了离任了,也要将自己的“欠债”还清,给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一个交代。可以说,《意见》的实施,从顶层设计上剑指跑偏的政绩观“病根”,立起了规矩,拉起了红线,对决策者尤其是“一把手”形成震慑。
污染触目惊心,追问言犹在耳。不得不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快更多的直接政绩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韪污染环境。大的有“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告犯污染环境罪,被处罚金500万元;小的有,“湖南炎陵两企业排污致周边收费员戴防毒面具上班”事件,当地已依法对两企业停产整治,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地方“一把手”真正因污染被问责,被摘掉“乌纱帽”。
要高举“生态终身问责”的利剑,让制度真正发威。对打着“上级批准”、“集体决策”的幌子,弄虚作假,逃避追责的现象,要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防止乱作为的孬官、不作为的懒官“金蝉脱壳”。事实上,在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上,既要靠严厉的惩罚措施和“终身问责”的尚方宝剑,更应尽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预防机制体系,不要等到绿水青山被污染殆尽,无法恢复的时候才幡然悔悟,后悔莫及。
也说,“要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要成为自觉行动。” 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政府既要着眼于宏观的保护,又要从微观入手,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将生态文明、环保理念植根每个人心中,持之以恒,全民动员保护环境,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看过“2017年青海公务员申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