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广州公务员申论范文

时间: 焯杰2 申论辅导

  申论范文:让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住有所居”是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益,保障性住房建设正是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体的生存权益而实施的惠民工程,是雪中送炭的“解困房”,它的实施让低收入群体得以体面的生活,真正的圆上了“安居的梦”!

  然而,由于分配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让“浑水摸鱼”者有了可乘之机,不该保障的搭了“便车”,真正需要的人却被挡在外,使国家的“惠民”举措蒙上“投机”的阴影,也让政府“惠民生、促公平”的初衷在半路“走空”,进入了“保障房”不“保障”的管理窘境,引发了民众质疑,也损害了政府形象。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严守“公平分配”的生命线,确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

  严守“公平分配”生命线,确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全程公开是前提。“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限价房”之所以能不经入住就流入租赁市场,高端车能堂而皇之地挺进保障房小区……诸如此类的荒诞之举能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保障房的分配管理存有漏洞,把关不严,申请流程和分配结果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给了 “有心者”取巧投机的机会,因之,要加强保障房的建设,就必须做到从申请到分配的全程公开,多级审核,多层把关,接受社会的监督,确保将名额留给最需要的人。

  严守“公平分配”生命线,确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严格执行是关键。(分论点2)“浑水摸鱼”者利用制度的纰漏为自己谋求不当利益,恶意侵占紧缺而宝贵的公共资源,落空了中低收入群体“安居”的梦,令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也让国家担上了不公不正的“恶名”,加剧了社会的不公,也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加强保障房的建设,我们还亟需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执行保障房的相关制度规定,对违规和虚假申请等恶意侵占公共资源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处罚和惩戒,将其纳入诚信档案,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增加其恶意侵占成本,减少“投机”行为。

  严守“公平分配”生命线,确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健全机制是保障。 “保障房”不“保障”,除了“有心人”恶意的取巧投机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保障房管理制度本身并不完善,缺乏健全的“退出机制”。“退出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一部分收入已经提升,生活已经改善,不再符合保障房保障对象要求的家庭不能及时退出,延迟了其他困难家庭受惠安居的时间。因此,要加强保障房的建设,使保障房能惠及最需要的人,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房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入户调查等形式,随时掌握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变化情况,将不再符合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退出管理程序,将“蛋糕”留给最需要的人。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保障房作为政府惠民利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公平正义,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举措,即关乎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与政府形象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息息相关,我们唯有严守“公平分配”生命线, 通过全程公开、健全机制和严格执行落实,确保保障房的分配公平,方能让困难群众的“安居梦”不再像看不见摸不着的“海市蜃楼”真正的落地生根。

  申论范文:技术与道德需并驾齐驱

  指南针的出现为人类拉开浩浩荡荡的海上征程指引了方向;电话机的问世为人类远距离的情感交流加设了桥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航海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可能。技术的革新毋庸置疑的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技术的便利也为投机取巧、违法操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各类失德行为频现,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群众生活。如何处理好科技发展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技术的革新与道德的建设是互相促进、相互统一的。一味追求技术的进步,而忽视道德建设,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就会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如若因片面执着道德要求而因噎废食,不求进步,也不利于社会文明的前行。因此,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让两者并驾齐驱,愈行愈远。

  技术的腾飞需要道德的保驾护航。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事的准则和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遵守道德规范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先驱,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无论是网络给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还是电子商务给人们提供的便捷生活,都与人这一社会主体息息相关。纵观技术发展历程,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获得赞誉的同时,却始终因其被不当利用而广受诟病。而道德的规范正好能弥补技术发展中这一短板,约束人们的操作行为,规范人们价值取向,从而能让技术更好的发挥其正面促进作用,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道德的进步需要技术的正向推动。道德的步伐是追随社会进步的脚步不断前行的,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自然而然会渴求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的出现,回首茹毛饮血的原始年代,人类生活的重心只在生存。而后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独裁、暴力统治后,慢慢朝文明、和谐的方向前行,道德的约束力量也愈发凸显。可见,道德观念的进步程度依托于社会进步的程度。而科学技术正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根基,激发了人们的道德渴求,从而产生自觉规范自己言行的理念,为社会道德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一系列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加大了非道德行为的成本,侧面鞭策了社会道德的前行。

  要实现二者的并进,我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道德规章机制,对于失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规范科技环境下的道德体系。同时,应提升自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科技进步营造良好氛围。再次,积极推动技术革新,为道德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识在使人明智的同时,也会衍生出美德。因此,技术的进步与道德的建设相是互统一,齐头并进的。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道德的作用,让技术与道德并驾齐驱,为人类的幸福生活铸就辉煌。

  申论范文:建设宜居新城

  立交桥、地铁、机场等,这是城市交通发达的见证;写字楼、工厂、购物中心等,是城市商业发展的标志;城市发展进步了,然而市民的幸福感受却没有随之提高。房价虚高、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市看海,这些“城市病”成为困扰城市中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下的城市建设应该是升级版的,这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经济实力,更是政府建设规划大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高楼大厦、也不应止于GDP数字的增长上。所有发展都应该是为人来服务的,城市建设同样应考虑到人的需求。所谓城市宜居性,指的便是城市应该适宜人居住。“宜居”包含内容很多,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要求。

  宜居城市首先应该是人文的城市。人文城市概念的提出,强调的是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讲到南京,我们会想到六朝古都的往事和秦淮河畔的吴侬软语;讲到杭州,我们会想到苏白二堤的典故和咏诵西湖的千古名篇;再如巴黎的时尚、纽约的前卫、伦敦的古典;每个城市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核,才有着不同的特色,拥有自己的个性。城市的个性,恰恰是某座城市居民之所以为该座城市居民的标志,市民的归属感由此而生。因此,建设宜居城市需要在人文内涵上下功夫,从而增强市民归属感。一方面,需要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更需要城市管理者在建设过程中,把“文化”纳入城市规划,真正凸显城市人文内涵,不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大全”。

  宜居城市还应该是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电子技术和知识创新支持下,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互联、融合的新型城市形态。它是数字化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建设将带动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生活、软件服务等多种相关行业带来发展新契机,从而挖掘出地方经济新增长点。同时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带来的会是更便捷、更有效率、更丰富多彩的未来。此外,现今,很多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问题的挑战,“智慧城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条可行道路。智慧城市是宜居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设过程应致力于提升城市的网格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让城市生活更便利。

  宜居城市更应该是绿色的城市。绿色城市是生态型的城市,它意味着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调查显示,当前城市生活的舒适度越来越高,身体疾病却也越来越多,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各种心理疾病也日益被人关注。我们身心健康与生活工作环境有着直接关系。雾霾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垃圾处理不当会滋生蚊蝇;传播传染病毒;水质变差影响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等,不一而足。城市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发展的提速成倍涌现。一个见不到蓝天白云、听不见鸟语、闻不见花香的城市,怎么能算得上是适宜居住呢?所以,促进城市生态保护,完善城市绿化体系,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以绿色、生态、环保为指标,推进绿色宜居城市建设正当其时。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所有的城市都是疯狂的,然而是华丽的疯狂”。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宜居新城市,是由“为生计建城”向“为生活建城”的华丽转身。“生计”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生活”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管理、文化内涵以及生态环境等同步提升。“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其答案便在于此。

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