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带答案(2)

时间: 思晴2 语文备考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答案解析

  1.C【解析】“事功”是指建功立业,经邦济世。C项属于德性伦理,不属于事功。

  2.C【解析】“直接导致”有误,打破平衡的是后世儒者。

  3.D【解析】“后世儒家则以此为基础”有误,基础应为德性修养。

  4.A【参考译文】于是接见于登,下诏说:“我现在在新都创立礼仪,选拔天下人才,你父亲却呈上谦让的表章,有正直士人的风范,所以进用你为太子翊军校尉。”

  5.C (“专指”错误)

  6.A (对迁都一事,于烈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也没有直接表达赞同。他只是给出自己心中对于“乐迁”和“恋旧”是一半对一半的观点)

  7.(1)元禧又派人对于烈说:“我是天子的叔父,首席辅政大臣的命令与天子的诏令有什么差别?”(译出大意给2分;“谓”“元辅”“与诏何异”反问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通过于忠上奏说:“我虽然衰弱老迈,心力还可以。希望皇上缓驾慢回,来使民心安定。”(译出大意给2分;“因”“以”“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词的上半阕描写了一幅略显清寂的雨后暮春图。快风吹散残雨,春风轻拂柳丝,柳絮黏在蛛网。(2分)作者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隐喻自己的漂泊不定,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3分)

  9.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伤春思家的愁绪。(2分)主要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加以表现的。“愁凝伫”用词人伫立远眺的动作表现他无法摆脱的愁绪。“楚歌声苦”,写听歌本为作乐而现在闻楚声却不乐而苦,用反衬手法表现愁苦;(把“楚歌声苦”理解成以凄苦的楚歌烘托人物内心的凄苦亦可。)“村落黄昏鼓”,以声衬静,更添愁苦意味。(4分)

  10.(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1.(1)DB(D项3分,B项2分,E项1分,AC项不得分。A项错在“朋友的内心是矛盾的”。C项错在对妻子的评价过于绝对。E项“杨杰个性的与众不同”表述牵强。)

  (2)①具体说明杨杰工作坊里重头项目的设计和雕工绝对一流,以及其“原生态的语境下让艺术拔地而起”的最大特色。②烘托人物形象,突出杨杰顺应自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暗示了杨杰做出选择的内心依据。③描写一流的水晶工艺作品,介绍水晶文化,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每点2分,共6分)

  (3)①敬畏自然。一方面杨杰“从小石头做起”,践行了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理念;另一方面,杨杰的作品尽量保持原石的状态,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审美追求。②重义轻利。杨杰为了弘扬水晶文化,珍惜水晶资源,毅然放弃赚大钱的机会,转行生产小挂件。③有追求,有坚持,有自己的原则。尽管妻子和朋友们不理解、反对,但杨杰为求“心安”,坚持原则,果断行事,体现了他的睿智和笃定。④有人文情怀。杨杰不只满足于做一个商人,更想成为一个有社会担当和艺术追求的文化人。(每点2分,答对3点即得满分)

  (4)这篇小说运用了多个层面的对比:①做事方式的对比。杨杰朋友们选择做大件水晶艺术品,而杨杰选择从小石头做起。(2分)②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杨杰与其他商人、妻子之间的对比;杨杰自身形象前后变化的对比。(2分)③价值取向的对比。其他人更看重的是物质利益,而杨杰则多了一份艺术追求和人文情怀。(2分)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了现实社会中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的社会现象,倡导了一种富于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深化了小说的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

  12.(1)D、A、E(D 项3分,A 项2分,E 项1分。B项“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原文用以印证的是热心教学。C项“对于新诗的鉴赏力不够”表述有误。E项“重在展示他在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表述不妥。)

  (2)①做事诚恳,决不敷衍苟且,如在甪直的小学里教书,极为认真;②从心底里喜欢小孩,为孩子们能写出《稻草人》等儿童文学作品;③热心教学,编写国语教科书和作文法的书;献身教育,抗战期间依然执着于研究教育问题。

  (3)含义:叶圣陶先生的“有所为”就是强调行比言更重要,主张深入生活,尽职尽责,明辨是非,从我做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事。

  表现:①做事负责,从不躲懒,如代理编务仔细审阅每一篇来稿;②编纂细心耐心,全力以赴,如全家动员编辑《十三经索引》,编杂志亲自校对;③为人谦和诚实,如索稿恳切,愿意诚恳听取别人的宏论。

  (4)认同:①从“我”亲历亲闻的角度介绍,使人物传记更为真实可感,更具情感力量。如写我和叶先生互赠著作,我为叶先生写书评深得其认同,写出了作者和传主之间心灵的契合。②“我”的作为对传主叶圣陶先生的形象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如以“我”写童话衬托叶先生写作的细腻,以“我”的热心教学衬托叶先生的热心教学。

  不认同:①通过“我”的亲历亲闻介绍传主,主观意味太浓,“我”的过多介入会冲淡叶先生的形象,影响传记写作的客观性。②仅从我的视角介绍传主,选择材料受到极大限制,缺少丰富性,不能够更全面更典型地刻画传主的形象。

  (本题8分,选取以上观点任意一种即可,“理由”分析,两个以上且分析正确合理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仅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13.C【解析】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浑然一体: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盛气凌人: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14.A 【解析】B搭配不当,“岁月”不能明确地表明时段,应改为“春秋”C结构混乱。“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为原则”与“本着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俭办会的原则”句式杂糅。D偷换主语,把“南山村”偷换成“民俗文化和乡土特产”。

  15.B【解析】根据标点判断第一句应该是总括句,所以应是②。后面四句应是两句解释“黄河文化”两句解释“长江文化”,根据“因而”判断⑤承接①,根据“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 也是不同的” 判断④承接③

  16.①“道”在此作道德、真理讲② 而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③重在道德实践性(意思接近即可)

  17、示例:图案展现了和谐优美的湿地自然景观:禽鸟或引吭高歌,或惬意戏水,鱼儿逐波畅游,水草随风摇曳。通过湿地“水、动物、植物”三个要素,体现了保护湿地、珍爱自然的环保理念。(本题6分。图案要素3分,理念3分。)

  18.立意参考:顺应自然,拒绝人为装饰;改造自然,让生活更美好;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译文:

  于烈,擅长射箭,说话不多,有不可冒犯的神色。年轻时任羽林中郎,累次升迁担任侍中、殿中尚书。当时孝文帝年幼,由他的祖母冯太后代行皇帝的职权,于烈与元丕、陆睿、李冲等分别被赐予金策,准许有罪不被处死。等到迁都洛阳,人情依恋故土,多有不同的意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问于烈说:“你的意见是什么?”于烈说:“陛下深谋远虑,不是见识短浅的我所能推测的。如果就我的本心而言,乐迁与恋旧,各占一半。”孝文帝说:“你既然不提出相反的意见,就是赞同,我深感你不说话的好处。应当暂且返回旧都,以便镇守代邑。”敕令镇守代地,留守旧都的官署政事,一概相托付处理。十九年,大量选拔官员,于烈的儿子于登援引旧例谋求进身为官。于烈上表说自己对儿子平素没有教导训诫,恳求将他罢黜,使之落选。”孝文帝说:“这是有见识的言论,没有想到于烈能明察到这个地步。”于是接见于登,下诏说:“我现在在新都创立礼仪,选拔天下人才,你父亲却呈上谦让的表章,有正直士人的风范,所以进用你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授于烈为散骑常侍,封爵为聊城县子。宣武帝即位,宠爱重用如故。咸阳王元禧是辅政宰相,当时权势很大,曾差遣家奴传话给于烈要求羽林虎贲手持兵仗护送自己出入。于烈不答应。元禧又派人对于烈说:“我是天子的叔父,作为首席辅政大臣,我的命令与诏令有什么差别?”于烈神色严厉地回答说:“上次我也没有说大王不是天子的叔父。如果是诏令,应当派遣官吏传达,怎能差遣私家奴仆索要皇帝的羽林,于烈的头可以得到,羽林却不能得到!”元禧憎恨于烈刚强正直,于是想外遣他做恒州刺史。于烈不愿到地方上任职,于是借疾病坚决推辞。宣武帝因元禧等人擅权专断,暗中谋划罢免他们。适逢二年正月春祭宗庙,三公都在宗庙内行斋戒之礼,宣武帝夜间召见于烈的儿子于忠对他说:“你父亲明天可以早些入宫,将有吩咐。”等到天刚亮,于烈来到。宣武帝下诏说:“叔父们怠慢,逐渐不可信任,今天想派你带兵召唤他们,你愿意前去吗?”于烈回答说:“我连续侍奉几朝,颇以才干勇气受赏识。今天的事情,是不敢推辞的。”于是率领直阁以下兵将六十多人,宣读圣旨召唤咸阳王元禧、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详,押送到皇帝前面。三人分别叩头交还政权。任命于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升爵位为侯。从此长期在宫中值班,机密大事,他都能参与。咸阳王元禧谋反时,宣武帝在郊外田猎。近臣分散,仓猝之际,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敕令于烈的儿子于忠驱马疾行去察看虚实。于烈当时留守,已经做好准备。通过王盅上奏说:“我虽然衰弱老迈,心力还可以。希望皇上缓驾慢回,来使民心安定。”宣武帝听到这番话,感到很宽慰。等到皇上回宫,元禧已经逃跑。诏令于烈追赶并擒获他。顺后确立以后,于烈以伯父之尊,更加受到优待。等到死了,宣武帝在朝堂上哀悼,赐给贵族享用的最好的棺材,追赠为太尉,追封为钜鹿郡公。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2.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3.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4.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5.2017高考语文单元课时复习测试题及答案

9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