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高考常考的古诗和文言文有哪些

时间: 倩愉 语文备考

高考常考的古诗和文言文有哪些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东晋?陶渊明?移居)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东晋?陶渊明?饮酒)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1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12、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1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野望)

1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1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7、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1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2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2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2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2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2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3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高考语文常考的文言文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

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

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

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

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刺客列传》)

22.孔子贫且贱。(《孔子世家》)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

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进学解》)

25.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留侯论》)

26.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27.每有制作,必先以简察,然后施用。(《陈书?姚察列传》)

2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29.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3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

(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

(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

(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语文文言文常见套路及回答模板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

1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