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地理备考 >

高三地理怎么进行第一轮复习

时间: 倩愉 地理备考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复习应根据本校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突出抓思维教学,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研究高考题,分析相应的应对策略,要更新复习理念,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益。简单说就是:

依纲务本、全面复习、狠抓基础、培养能力;

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分类推出、抓弱补缺;

启发诱导、精讲多练、知识建构、勤考勤练;

严谨、和谐、规范、高效。

二、时间及内容的安排:

1、按教研室下发的计划为准,结合本校实际,一轮在2月底3月初完成。

2、材料以一本资料为依托,同时编制符合学情的教案。

3、每专题进行一次专题过关测验。

4、每周可以进行一次小考卷训练。

5、内容安排:由于复习时间很紧,因此对复习的三轮策略调整为两轮,其中一轮不变,时间适当顺延,一轮中体现二轮的专题思想,二三轮合并更侧重考前模拟训练,同时复习内容不再以课本单元为序安排,而是在充分分析考纲、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按照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学科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复习内容。

三、复习目标

重视基础,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系统复习一遍;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知识点。一轮复习保证懂、会、准。

1、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1运用图形知识的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2精讲精练,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2、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3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4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3、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应当做到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

四、具体措施

(一)、落实“六到位”

1、要讲到位,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梳理,形成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专题过后学生头脑中要清晰。

要讲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横向推广,纵向延伸。讲出题目的价值,讲出思维的过程,甚至是学生在解题中的失败的教训和走过的弯路。功夫花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讲评课,要紧紧的抓住典型的题目讲评,凡是出错率高的题目必须要讲,必须再练习。讲解时要注意从学生出错的根源上剖析透彻,彻底根治。要做到:重点评讲、纠错讲评和辩论式讲评相结合,或者让学生讲题,给学生排疑解难,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2、要练到位,学生做题的全过程实施细心观察,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精选习题,注重综合。复习中选“题型小、方法巧、运用活、覆盖宽”的题目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选有一定的代表性、层次性和变式性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训练答题规范,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首先要格外注意正确解题思路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为此:

(1)建立学生疑难点档案,明确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精选针对性习题,用小型综合题训练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更又实效性。

(2)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学生是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3、要改到位,凡是学生练过的东西都要评改,老师或详或略都要有评价,不要留下重视漏洞,评改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可以让学生在互相批改作业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4、要补到位,步步为营;落实满分卷制度,针对考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拓展训练,必须到达满分。

5、要画到位,坚持画好两幅图(中国。世界轮廓图),坚持看图,练好地理学习的基本功。

6、落实到位,盯住学生,盯准学生,摸清每个学生的增分点,因材施教,落实补差。

(二)、克服六种不良倾向

(1)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

(2)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3)克服不调查学情,不研究学生,对某些影响教与学的现象抓不住或抓不准,教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学生“心烦意乱”,不研究高考,复习方向出现了偏差。

(4)克服高原现象。在复习中“大考”、“小考”不断,次数过多,难度偏大,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学生忙于应付,被动做题,兴趣下降,思维呆滞。

(5)克服只练不讲或只讲不练。

(6)克服学情抓不准,讲评随意,杜绝对答案式的讲评。必须做到评前认真阅卷,评中归类、纠错、变式、辩论等方式的结合,要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矫正。

五、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重视复习观念的更新,不走过去“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效率低”的老路。

(1)高考命题已经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复习内容就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加方法等于能力”,复习方法也必须从“复习课”转向“复习活动”。

(2)复习活动包括:

教师讲解(讲中有启发,听中有思考),学生动脑(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归纳演绎、总结概括),学生动手(绘图、列表、列关系式、结构式),学生动口(提问、答问、讨论、交流)以及阅读查询资料等。复习活动不能等同于讲新课。

2、要重视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不要像学习新课那样搞机械重复。

(1)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2)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3)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4)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5)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如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6)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1)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断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2)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地理一轮图表怎么复习

(一)是等值线图。

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

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冲刺复习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问题

1.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的理由: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答:原因: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对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3.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

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地形、地势问题

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

(1)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最多写两种】;

(2)地势特征:哪边高哪边低?或哪边向哪边倾斜?

(3)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大小:海拔用定量描述,地势起伏用相对高度大小;

(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类型。

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农业上:平原以种植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业为主;盆地内部和平原一样,周围和山地一样。

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业不发达。

工业要看当地的资源、交通、市场……,相对受地形影响较农业小。

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

(1)纬度位置:观察是否有重要纬线穿过。通过重要纬线判断所处的五带。

(2)海陆位置:周围的海(或洋)及相应的方位。周围的国家(或地区)及相应的方位。

自然灾害问题

1.自然灾害分类:

主要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1)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山体崩塌、山体滑坡)。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

(3)生物灾害:主要有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

2.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A、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

B、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

B、河流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C、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E、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冲刺技巧

1.错题分析:一方面,就是把你前面做过做错的题重新拿出来整理,再做一遍。分析当时出错的原因,错题反映 出来自己哪些知识薄弱,从错题中分析一些我们应该有的答题思路,领悟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就是真题再做。

2.回归原理:读课本,学生可以选择教材、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等多种渠道。目前考生还应该做的就是回归教 材,这个时候要仔细把书上的内容读一遍,地理书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强。

高考地理怎么得高分

一、地理选择题

这些题往往都是很有含金量的。没有什么废话,就是考察你对地理事物的知识掌握的如何。这种东西就得看基础了。各位的基础一定要记牢,在做地理选择的时候才不会感觉困难。对地图的熟悉感也要在平时多加训练。

二、地理大题

基础知识很重要!答题模板,对于地理来说尤其管用!很多问题,比如盐场,比如渔场,比如修建水库等等的区位因素都可以整理出来一套答题方法。答题模板里就有这些。也在我打包的那个文件里。

总结,分析,反思,一定要做!当然我这么说,到底怎么做还是看你们的了。训练方法和历史大题的训练方法一致,见上面的,我就不再复制过来了。

104881